听雨 罗人伟

来宾日报 2020-06-24 07:32 大字

云中的冰晶,结成小水滴后,体积不断扩大。大到无法悬浮于空气中时,向地面降落,便成了雨。雨降落到地面,就会发出声音。声音的大小,与雨滴大小、雨势强弱成正比。

我喜欢在夜里听雨声。最喜欢听的,是毛毛细雨或小雨。这两种雨,在屋里本来是听不到它们“润物细无声”的声音的。但当它们在屋顶上汇成了涓涓细流后,往下滴落,就会发出“滴答滴答”“滴滴答答”的声音。这声音不大也不小,轻轻的,柔柔的,传到耳朵里,令人感到浑身昏软,极易入睡,故被称为“催眠曲”。这种催眠曲,不是每天都能听到。所以,每当听到这种声音,我就感到特别温馨,格外珍惜。

我也害怕在夜里听雨声。最怕听到的是大雨、暴雨、大暴雨的声音。这些声音“刷刷刷”“哗啦哗啦”的,滴在雨篷或其他物体上,发出“哔哔砰砰”的巨响。深夜时分,听到这种声音,觉得有如山摇地动,震耳欲聋,令人难以入眠。有时,半夜里突然被这种声音惊醒,心烦意乱,再也无法入睡,影响了休息,也影响了次日的工作。

我常常在听雨时想事。每当久旱无雨,久久听不到雨声的时候,我会焦急难耐地期盼着雨的到来。如果在某天晚上,突然听到滴滴答答的雨声,我就会惊喜得整夜睡不着觉。这时,浮现在我脑子里的,尽是那些被干旱烘烤得卷黄了的玉米叶、稻叶等各种各样的叶子,一张张、一片片,重新舒展开来,在雨中绽放微笑,叶面上闪耀着一道道迷人的绿光。同时,还想到了那些地里田间,村前村后,一张张农民兄弟的笑脸;想起了那些城里的小伙,经历过干旱的煎熬之后,情不自禁地冲进雨里,打着赤膊,任由雨水冲刷着身上的汗渍,发出舒心的狂喊和大笑。但是,如果雨老是不停地下着、下着,变成了漫长的“梅雨”,想到田地里成熟了的粮食,不能及时收割,或者收割了不能及时晒干收藏,导致发霉烂掉,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雨多了,又想到乡间的道路泥泞不堪,“路上行人欲断魂”,我又感到非常难过。

如果遇上大雨、暴雨、大暴雨,整日整夜的下,山洪暴发,河水上涨,引发洪灾;道路被毁,塌方、泥水流,交通受阻;农田被泡,作物受损;房屋倒塌,街道被淹,家庭进水,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活。我心中又会产生深深的不安和忧虑。因为那样,就会牵动到各级领导、各行各业各方面的干部群众,投入抗洪救灾。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国家就会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我曾先后参加过三江、融安、融水、忻城、象州、武宣等县的抗洪救灾工作,深有体会。现在,一听到那哗啦啦的大雨声,我脑子里就浮现出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洪水,想起那艰难的抗洪岁月。

我还经常在听雨时想到了人与水的关系。雨即是水。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存。然而,水多了是灾害,水少了或没有水也是灾害。那么,在因水造成的不利条件下,人是如何开展生产活动,更好地生存、生活的呢?这是一篇常写常新的文章。这篇文章,是由劳动人民一代接着一代用双手撰写出来的。每当干旱来袭,老百姓最原始、最朴实的做法是,手提肩挑,取水浇灌;用戽斗戽水,用水车车水抗旱;后来,又有了人工降雨、喷灌、浸灌等等。每当遇到洪涝灾害,老百姓要么冒雨开沟排水,要么洪水一退,到田地里把被洪水冲倒了的庄稼扶起来。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克服旱涝带来的困难,抢救作物生命,确保收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兴建了大量的水库和引水工程,摆脱了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羁绊,夺得了好收成。

与此同时,各级领导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趋利避害,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原来宾县,是一个“人不旱我旱,人旱我更旱”的大旱区。农民年年等雨种水稻,年年无雨种不成。全县经济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后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抓好一根蔗,搞好来宾经济一盘棋”的口号,大种甘蔗。由于甘蔗是耐旱作物,受旱情影响较小,获得成功。甘蔗上去了,全县所有的糖厂都“吃饱”了,各项种植任务也得到了很好的完成,取得了钱粮双丰收,从此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听雨让我增强了对丰富多彩的中国雨文化的享受感。令我感受最深是“雨过天晴”“雨后春笋”“风调雨顺”等成语。心想,如果我们的每年每月每日,都能像雨后天晴那样惬意,像雨后春笋那样开心,风调雨顺,幸福吉祥,那该多好。

新闻推荐

线上线下联动广西扶贫农副产品走向全国

本报讯(记者赵金玲通讯员韩江)凌云茶、象州米、田阳芒果、宜州粽子、玉林牛肉粉……6月19日晚,2020年广西文化旅游扶贫电商...

武宣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宣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