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县马山村:退桉还蔗打造“双高”基地 □本报记者 樊荣华 莫永娟

来宾日报 2020-06-22 08:03 大字

宽阔笔直的水泥路延伸到田间地头,放眼望去,一望无垠的蔗海翻起绿色浪花,蔗农们穿梭其中,忙碌着护理甘蔗。“‘双高’基地种蔗比种桉树有奔头,我们没有走错路!”这是武宣县思灵镇马山村村民内心达成的共识。

6月17日一早,“决战决胜走基层,总攻之势大采访”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来宾站)走到该村,记者们被村民的热情诚恳打动,沿着新修建不久的产业路,走到马山村千亩“双高”基地,踏进湿润松软的甘蔗地,实地采访。

路上,马山村党总支部书记何开勉打开话匣子,“当初动员村民建设‘双高’基地,大伙费了一番大功夫。”遇到什么困难、遭到哪些阻力、又是如何克服的?面对记者的连续发问,何开勉娓娓道来。

速生桉不必费心打理,村民可以外出务工,劳动力输出的马山村习惯了这样的生产模式。但速生桉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是何开勉心里的一块心病。马山村土地平缓,外出务工人员有大量土地闲置,又依靠武宣县糖厂高产糖量的优势,为什么不推广“双高”基地建设呢?

村干部迅速行动起来,走家入户做思想动员,与村民摆事实、讲道理,并及时组织修建了产业路、水渠、水沟,基础设施准备就绪,村民终于没有后顾之忧,清退了速生桉,种起了优质甘蔗。到2017年,建成“双高”基地1002亩,马山村“双高”基地的牌子越擦越亮。

“快把我家的地也划进去!”“我家这片地也很平整,可以建‘双高’!”村委主任覃世拥告诉记者,2018年“双高”基地再次划线扩张版图时,尝到甜头的马山村民争相加入,退桉还蔗热情高涨。

到今年为止,马山村糖料蔗种植面积6000多亩,其中“双高”基地面积达4400多亩,亩产约7吨,比常规种蔗产量多出1~2吨。马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韦忠敏说,糖料蔗种植产业已经成为马山村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名副其实的“短平快”项目。

“我家只有两位老人做工,以前种甘蔗需要搬搬扛扛的,根本没有能力种这么多。”今年62岁的贫困户黄大算趁着村里大力发展“双高”基地,一鼓作气租地种了22亩甘蔗,机械化作业让他免去了很多体力活,轻松不少。黄大算高兴地告诉记者,上个榨季他家收获130吨糖料蔗,按照每吨520元的价格,有6万多元收入。

“新品种桂糖44号丰产稳产、抗风防倒,我们明年多推广……”临走时,马山村“两委”干部还在甘蔗地里讨论。位于武宣县、兴宾区、贵港市三地交界的马山村,正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

新闻推荐

来宾市启动区域划分和绘图乡村级培训 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奠定基础

来宾讯区域划分和绘图工作是人口普查的基础性、专业性的工作。来宾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区域划分和绘图工作乡村级培训于...

武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宣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