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13年,受益一辈子 记武宣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张崇业

来宾日报 2019-08-01 09:51 大字

张崇业展示三等功奖章,脸上笑容洋溢。

张崇业,1985年入伍,1999年退役,13年的军旅生涯教会他什么是认真和坚持;退役后,他回到武宣县武宣镇,20年如一日尽忠职守,即使在不同的岗位上也努力做到最好,处处为党旗增辉、为军旗添彩。

如愿参军 受益终身

7月30日,记者在武宣县武宣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见到张崇业时,第一印象便是面色红润、憨厚热情,举手投足间仍能看得出军人的姿态。

谈及当年为何参军?张崇业说:“14岁那年,我第一次看到大哥穿军装回家,从那时起,我就立志也要当兵。”1985年,在外谋生的他接到父亲的信,说家乡正在征兵,这让他激动不已,毫不犹豫地回乡报名,并光荣入伍。那一年,张崇业17岁。

入伍后,张崇业先后在济南、广州、湛江等地服役,当过班长、排长、参谋,并三次荣获三等功,评为“优秀党员”一次,多次获得嘉奖。其实,入伍前的张崇业学习成绩并不好,他还笑称自己是“学渣”,但入伍后,他每天都在努力学习,而多年的军旅生涯也锻炼了他各方面的能力。“当兵不仅增强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也得到很大提升,写材料、报告对我来说都不在话下,这让我受益终身。”张崇业自信地说。

因为表现优异,直到离开军营那一天,张崇业尤为不舍。他说:“真的舍不得,现在每年都要回部队看看,追忆军营生活。”

退役转业 依然优秀

1999年,退役后的张崇业回到武宣镇计划生育服务所工作。当时,计生工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但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张崇业秉持着军人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精神,很快掌握了工作方法和技巧。

张崇业告诉记者,计生工作之所以难做,在于不少村民思想观念落后,而无视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2000年,张崇业要负责三个行政村的计生工作,而这三个村恰好又是上级部门的重点检查村,他顿感压力巨大。思来想去,他决定主动出击:除了每个月单位组织到村里走访了解以外,有时候他会骑着自行车到村里与每个计生户促膝谈心,苦口婆心地摆事实、讲道理、说政策。凭借扎实的工作经验和丰富的真情实感,让一个个计生户思想开了窍。

因工作成效高,2006年,张崇业升职成为计划生育服务所副所长,这让他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那时,虽然很多老百姓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但仍有部分村民对计生工作完全不配合。”张崇业回忆道,当时有一户家庭因计划外生育,需缴纳社会抚养费一万元,可对方明明有能力交罚款就是不愿意配合。张崇业曾上门劝说过5次,但对方依旧不理,无奈之下,张崇业只好起诉到法院,由法院强制执行。“计生工作是当时的大事,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解决困难。”张崇业说。

再次结缘 永葆本色

2018年,张崇业被调派到武宣镇统安村当扶贫驻村干部。驻村期间,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入户走访座谈,积极帮助村里争取项目,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今年4月,武宣镇退役军人服务站挂牌成立,上级领导“钦点”张崇业担任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就这样,在计生岗位上工作了20年的张崇业,再次与军人结缘。

从此,张崇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放光荣牌匾、采集信息查缺补漏、接访退役军人诉求和反映的问题,并分类掌握全镇退役军人的基本情况和思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工作之余,张崇业还深入退役军人家中宣传国家优惠政策,对生活困难的退役军人开展走访慰问。

截至目前,他已帮助1800多名退役军人录入信息,并发放退役军人“光荣牌”。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张崇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铭刻在心,不忘初心,服务社会,永葆军人本色,为军旗添光彩。

■晚刊记者 黄文媚 文/图

新闻推荐

扶贫车间助农增收

武宣县通过引导扶持返乡能人在各乡镇、村屯创建“扶贫车间”,让村民、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以工资收入促进脱贫...

武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宣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