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江腾飞正当时 ——本报“精准脱贫驻村调研”采访行走进武宣见闻之四

来宾日报 2018-06-25 10:55 大字

黔江边上。

“这里曾经是黔江边上一个繁华的渡口。”20日,陈腾山领着记者来到离村委不远的大片塘渡口时,不禁回想起几十年前的渡口。

陈腾山是武宣县三里镇下江村党总支书记,也是土生土长的下江人。当陈腾山带着我们穿过蜿蜒的水泥小道来到黔江边上,看着一路长满青苔的石阶,已经龟裂的泥土瓦房,杂乱丛生的灌木,让人很难想像出这里曾经的繁华。

看着漫漫黔江向东奔流,陈腾山似乎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他指着岸边一处荒废的泥土房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周边村屯的群众大多都是通过渡船去县城,每天这里的人络绎不绝,那间房子旁有一个猪肉摊,最多的一天能卖出3头猪。当时,村里晚上一放电影,来看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陈腾山回忆起过去,心里满是感慨。他说,下江村曾是一个靠水吃水的村落,因水而兴,也因水而困。

上世纪末,随着农村道路建设步伐的加快,下江村周边的村落逐渐都通上了水泥路,然而下江村由于地处深山,地形复杂,修路需要巨资,所以一直没通上水泥路。看着别村的村民只需乘车一个小时就能进到县城,而下江村3600多人依然需要乘船三个多小时,或要忍受可能塌方落石的威胁,乘车在泥路上颠簸两个多小时才能走出村屯,村民不禁有些失望。

“如果村里早点通上水泥路,下江的面貌一定不是现在这样!”陈腾山曾以自己是一名下江人而自豪,也因下江的衰落而感到落寞。

然而,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下江,下决心改善这里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一直是当地党委、政府牵挂的一件大事。2014年,武宣县委、县政府组织交通、发改等职能部门到下江调研,定下了修路的最佳方案。2017年,分三段实施的水泥路开始全面动工。2018年,历时10个月、总长12公里、投资1200万元的下江村水泥路顺利通车。

“原来轿车都进不了村,通车那一天,一下来了30多辆车。”谈到通车后的日子,已经当了三届村干部的陈青连喜形于色。“从年前水泥路修好,半年时间里有150户村民买了新车!”驻村的“第一书记”韦炳旭说,过去因村偏僻而离开的人又回来了,同时带来的还有养殖的技术和资金。

过去因水而兴、因水而困的下江,如今又来到了历史的关口,这涛涛黔江为下江的未来带来了新机遇。

在黔江边靠打渔、砍竹为生的贫困户黄开振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不久就能在县城住上124平方米的大居室,“忙活了大半辈子,终于可以住上楼房了,到时孩子在县城读书,我也可以边照顾边打些零工!”黄开振一边整理着渔网,一边看着现在居住的已经出现墙体开裂的泥房,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随着大藤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下江村作为上游库区,届时将有283户近1000多人像黄开振一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开启新的生活,而当地的党委、政府已经为他们规划好了新的住处和发展方向。

继续留在村里的百姓,也将开启新的生活。当前,武宣县正依托建设大藤峡水利枢纽的有利契机,科学规划路网建设,沿黔江边建设交通路网,进一步推进全县交通路网互联互通。村里通电、通水、通路,养猪、种树等产业也在下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看着离村不远的修路工地,陈腾山心里也在开始盘算起来。

“再过几年,我打算从村党总支部书记这个位置退下来。现在的年轻人有技术、有能力,是时候让他们带领我们下江再次腾飞起来了。”陈腾山说,等不久之后大藤峡水利枢纽建成蓄水后,大片塘渡口将会随着水位的上涨沉入江底,而对于下江村的百姓来说,新的明天也将悄然到来。

□本报记者 杨毅 韦慧兰 樊荣华 陈千立 文/图

新闻推荐

为减轻弟弟负担,竟残忍地将残疾侄子投井淹死被控故意杀人罪男子庭上忏悔不已

今报来宾讯(记者黄必成)眼看着弟弟为养育先天残疾和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侄子而苦不堪言,武宣县男子黎某采取了一个极端的办法...

武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宣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