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野岭蜕变美丽乡村

来宾日报 2018-05-29 10:20 大字

村民在树荫下乘凉。(摄于2013年5月9日)
江龙屯新貌。(摄于2013年5月9日)

武宣县金鸡乡新村村民委是上世纪60年代的移民村:1968年春,桂平石达开水库移民从桐岭镇龙山屯搬迁到现新村所在地,取名龙山屯;1968年冬,因土地缺乏,从通挽镇搬迁来的移民建立联团、进马、江龙三个自然屯;1977年6月1日,新村大队正式成立,归黄茆公社革委会领导;1978年6月27日,从黄茆镇、金鸡乡、都安瑶族自治县搬迁来的移民建立灯盏屯,行政区划由新村大队管辖。

如今,50年眨眼而过,金鸡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荒山野岭、草木丛生的落后村庄已变成美丽新农村。5月17日,笔者来到新村,听村民述说新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忆往昔岁月艰苦

“当时,这里是一片荒山野岭,于是我们就搭起了二三十间茅草房,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现年74岁的吴锦胜老人是从通挽镇(当时的通挽公社)江龙村搬迁过来的,当年的他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未婚年轻小伙子。

据吴锦胜介绍,当初来到新村落户后,大家不等不靠,立即开荒种地。1968-1980年,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除了每天参加集体劳动外,还要以记工分的方式参加年终分配,即10分为一个工日,每一个工日分值是多少,年终分配时才知道。“分值各队不尽相同,有的生产队搞得好,集体收入多的时候可分得六毛钱一个工日,但一般都是四毛钱一个工日。”

吴锦胜说,当时没有干净的自来水,人、畜饮水都是“看天意”。春天,大家就靠石祥河水利流下来的沟水,进行生产生活;冬天,沟水断流,便只能用水塘里积攒下来的雨水,很不卫生。“村子大小道路全是泥路,坑坑洼洼的,生产队连牛车都没有,平时劳动靠肩挑人扛,人们出行赶街都是步行。那时候做工很辛苦,但吃的却是稀饭。”吴锦胜告诉笔者,有时候就连野岭上能吃的野菜,都会被村民摘回来充饥。

谋发展春风吹拂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很多村民都盖起了瓦房,有的还起了一层高的楼房。”吴锦胜说,1981年,村里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田地分给农户自己经营。2004年,县政府又给村民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承包期为三十年不变,村民吃了定心丸,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现年66岁的新村村党支部副支书覃爱明介绍,1984年,村民开始发展甘蔗种植,规模遂年扩大,产量逐年提高,从原来的亩产2~3吨提高到亩产6~7吨;2012年,全村甘蔗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2000吨,粮食亩产达900斤以上,年人均有粮600斤。此外,1992年全村通了电;2000年龙山屯打造成为柳州地区“小康示范村”;2006年全村五个自然屯的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养殖业也开始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到了2012年,我们村90%以上的村民都建起了楼房,最低的有一层,大多都盖到三四层了。家家户户通水泥路,夜里路灯通明,走路方便心情舒畅,这就是党的惠民政策的根本体现。”覃爱明自豪地说道。

看今朝新村如画

覃爱明告诉笔者:“新村目前有245户985人,虽然都来自五湖四海,但非常团结,也正因为大家的团结让我们在多次创建活动中都有突出表现。”2013年,在开展“美丽武宣·清洁乡村”活动过程中,金鸡乡整合一事一议、土整项目、危旧房改造、绿化工程等项目,对江龙屯进行家园、田园、水源清洁整治,硬化道路、净化饮水和绿化村屯,同时村里还建设了国学民居画廊,成为来宾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

笔者在村民委的村史室看到贴满半面墙的各种荣誉奖牌:2012年,新村荣获武宣县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文明村”称号;2013年,江龙屯成为来宾市“清洁乡村示范点”;2015年,江龙屯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粪便无暴露”村庄称号;2017年,新村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组织部农村基层党组织“五星党组织”称号等。

笔者漫步在村中绿树成荫的水泥路上发现,每家每户门口都有统一标识的垃圾桶,部分围墙上还画有以“孝敬父母、邻里和谐、爱国爱家”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故事漫画和诸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名言警句的书法作品。色泽清新的农家别墅与绿色的稻田、黄色的甘蔗和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展现出一幅崭新的新农村画卷。□陈冬梅 文/图

新闻推荐

罐车载30吨柴油撞上客车侧翻高速公路事发柳武高速,多部门联合紧急处置

图为“危化品”车辆侧翻现场,消防队员正在进行处置。今报通讯员黄军荣摄今报柳州讯(记者黄远来通讯员黄军荣)5月22日下午2时...

武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宣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