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农耕文明的的家园

来宾日报 2018-03-06 10:50 大字

思灵镇马山水库一角,年近古稀的老人如今仍在当年亲手建造的水库边躬耕农事。 晨曦中的武宣县三里镇乐梅水库。 当年用于碾压大坝的石滚。 禄新大榕水库一角。 雄伟壮观的石祥河水库大坝。 水天一色的达开水库,坝顶属桂平市,坝底属武宣县,库区属贵港市,其间有不少被淹的山峰,形成孤岛或半岛。 东乡镇松响水库冬景。

当年筑坝倍凄凉,褴褛衣衫负土筐;大灶生柴锅叶盖,茅棚宿舍竹枝床。清基凿洞天惊诧,炸石挑泥身受伤;如烟影像难磨灭,重游拾旧忆深长。——刘南坚《重游松响水库》

水是生命的乳汁。它以饱满的活力滋养和哺育着生生不息的人,世界才有了无限的光彩。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新中国成立如日东升,翻身的农民意气风发,兴修水利工程的热情高涨。他们操着简陋的工具,凭借力气,劈山、筑坝、排洪、引水,千军万马战山河,勒紧裤腰带年年苦干,在一穷二白的大地上演绎了一场现实版的愚公移山。中小型水利工程星罗棋布,犹如一块块翠绿的宝石镶嵌在层峦叠嶂的大山之中。

十里烟波双眼豁,四时花鸟一身闲。水利工程并非人们固有概念中的“牢、大、粗”形象,在这里,山水相映,水底云天,栈桥闸亭,传统农耕炊烟缭绕,民风朴实自然,还原农耕时代的原生态美好。

回首当年沐雨折风、波澜壮阔的苦干场面,有钢钎铁锤的铿锵声,有气吞山河的隆隆炮声;有“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豪迈歌声,也有低吟浅唱、催人泪下的故事。

1.“人蚁战术”筑大坝

松响水库位于武宣县东乡镇华罗村松响村桂平紫荆交界。四面环山,林木葱茏,东靠紫荆山和金田林场。夏日雨季,高山溪流汇聚成美丽的瀑布,从山腰飞流直下,蔚为壮观。

通往村里的路跨越山坳,上山下坡皆为羊肠小道,路过的村民骑着摩托开得飞快。

“民工如潮,红旗如海,喇叭声声,干劲冲天”,这是当年水利工地的场景再现。1972年10月,世世代代渴望引水灌田的武宣人民吹响了水库建设的号角,小小的峡谷顿时涌进来数万民工,万古荒凉的野山一夜之间热闹起来。

当时,工地上只有一台用于压土的东方红履带拖拉机,数百万计的大坝土方全靠人力挖方、肩挑、人拉的“人蚁战术”。每铺一层,即有施工员扯来圈尺量方,再由夯工组夯实。夯墩用石头凿成,腰细两头粗,中间系有8根绳子,由8名青壮男女操作。他们各操一根绳,在一声声富有节奏的“呼喂”声中,将一块抉夯墩高高抛起,随即又重重砸下。随着一声沉闷的声响,疏松的泥土即被夯实,陷下深坑。各组边夯边移,夯墩此起彼伏,远看就像一群蹦脚弹跳的“蜘蛛精”。

夯工唱罢,石碾登场。当夯工组将坝面夯完一遍之后,石碾组就跟着来了,他们的任务是将夯过的坝面压实碾平。碾子由钢筋混凝土制成,足有两吨多重,上套一个粗大的轴框,两头系有两条长长的缆绳,由二三十人来回牵拉。行进时喊声雷动,势不可挡,人们纷纷避让。挑土的人穿行其间,熙熙攘攘,工地上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民工每推一车土即写一笔,五笔为“正”,“正”字越多趟数越多;挑土的也须过秤,只秤一头,乘2即记一担斤数,按件记工分。

由于水库周边全是石沙岭,不厚的土层之下即为疏松的岩砾层,难以筑坝,幸好库区中间有一座黏土岭,成了主坝黑心墙和大坝黏合的最佳土质。坝就这样由黏土、石渣相混合,层层修筑,民工们起早贪黑,早晨出工一天星,晚上收工回屋一盏灯。等到大坝完工之时,那座黏土岭也挖完了。

2.艰辛追梦石祥河

石祥河水库位于武宣县金鸡乡石祥村附近,东距象州县城15公里,南距武宣县城55公里,武宣至象州公路绕过水库旁。

彼时,兴修水利一般是异地作战,一个生产队叫“民兵排”,一个生产大队叫“民兵连”,一个公社叫“民兵营”,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民工要像军队作战一样开赴离家很远的水利工地,往往有几人乃至几十个人同行。他们穿着简朴破旧的衣衫,肩挑破烂的行李,脸上写满生活的艰辛。

来到工地后,他们住的是几十人一间的简易工棚,十分拥挤,两边是用茅竹或芦苇搭成的大平铺,平铺中间留一条狭窄的过道。人们就挤在这简陋的床榻上,有的两三个人共盖一床被窝,胝足而眠,一天的劳累在如雷的鼾声中渐渐释放。

每天天刚亮他们就要上工,晚上挑灯夜战,加班到10点。回来吃完夜宵,便有人吹哨叫集中唱歌或看电影。夜晚天冷湿气大,有人披着被窝就去了,待回来洗澡休息,已是次日凌晨。头发未干,鼾声刚起,已是凌晨五点半,高音喇叭里嘹亮的军号声又响起来了。人们急忙挑着工具赶往工地,新的一天开始了。凛冽寒风中,挖土挑泥的民工犹如一队慢慢蠕动的蚂蚁,肩挑背扛,堤坡上下,来回快跑,推车的、光膀子的、穿薄衣的、赤脚的,个个呼着热气,你追我赶。当时,凡16岁以上不读书的人就要上水利,加入大人的劳动行列。他们快步如飞,唯有频频换肩,才能减轻竹扁担对瘦弱肩膀的重压。

民工每天吃的青菜要到象州县城买,各公社便派几个强壮青年翻山越岭去挑菜。由于担重路远,回来时一个个疲惫不堪。

3.“神仙土”飞来横祸

为了提高筑坝进度,有人发明了一种被称为“神仙土”的技术革新挖法,即选取岭坡某处四周挖陷,让土坡凸出,然后把丛木条从上方插下,用16磅大锤捶打。随着不间断地捶打,使土堆断裂、崩塌,以少量劳力挖掘即可获得大量土方,遂被喻为“神仙土”。殊不知,此法其实存在安全隐患。

江南年复一年杏花春雨,滋软了坚硬的土地。这天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驱散了工地上干活的人群,最后撤回的6人被淋得像落汤鸡。看到岭崖边有一处凹窝,他们赶紧躲去避雨。不料还未站定,突然“轰隆”一声,巨大的土堆轰然塌下,将他们重重地埋在下面,6名民工不幸遇难。原来,这是一处半途停工的“神仙土”。因大雨突降,施工人员前脚刚走,躲雨的民工后脚就跟来了。雨水渗下缝隙,凸出的土坡失去支撑而坍塌。

6名民工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水利事业,令人欷歔。

4.土坝上的“黄牛阵”

1958年腊月除夕,细雨纷飞,寒风刺骨,在武宣县桐岭公社良田大队“岭那劳”(地名)两边峡谷下,一道新筑的水利土坝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摩肩接踵的人流间,有两群黄牛有秩序地不停转圈。原来,这是一群小学生在牵着黄牛把新填的土层踩实。

这里是该大队受益自修的小型水库,距大队所辖各村不到10里,所有劳力倾巢出动,大队每天派3名民兵拎着绳子分别到各村巡查。这天,民工老独发现他的母亲在家舂米,即拎绳子将母亲绑了。而后,民兵在村中又发现一个“窝工”的男人,不由分说,老独立即上前将之“五花大绑”,扭送到工地。之后解开绳子,像打牛一样,往他身上一打,大喝一声:“挑土去!”

当年,兴建水利是当地头等大事,为了减少人员流动,原为3天一圩的集市被改成7天,而后又改为10天一圩,最后连圩日都取消了。思灵镇有一个何姓的村民不知情。去赶桐岭圩刚好路经工地,被把守路口的民兵拦住盘问。得知他要赶圩时,即大声训斥:“赶什么圩,挖方去!”

那劳水库并无水源,仅是山中的望天水库。修成后虽有抗旱记录,但由于土坝之下是砂石土层,渗水严重,不久,水库干涸变身“乱石场”。当时盲目施工,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5.煲猪脚不翼而飞

北堂水库位于武宣县通挽镇伏柳村附近,1958年初在原小坝上进行扩建。当年2月17日,正值农历大年三十,在当地江龙农业合作社的禾坪上坐满了黑压压的人群,这里正召开全体社员冬修水利动员大会。一个身穿半新灰色中山装,上口袋插着钢笔,腰间别着一支拨壳枪的男子目光炯炯,他便是时任武宣县长韦向东(化名)。只见他眼睛不断扫射着各个角落,高声吼道:“兴修水利,事关民生,而今,仍有一些干部家属逍遥在家;今天下午,必须人人上阵!”会后,他亲自带队进村挨家挨户督查,力争“一个子儿都不能少”。

傍晚时分,各村所有劳力倾巢出动,挑着劳动工具和生活资料,陆陆续续到水利工地安置。其中,一些老母少妇携孙带幼,被安置在附近的松林里,在荒山野岭外跨年。苍茫雨夜,凛冽的寒风中不时传来小孩“咩咩”的哭声。

次日一早,工地开工,四处一片喧闹。中午休息吃饭时,人们就着辣椒酱,狼吞虎咽地吃着自备的木薯粥水。这时,风中飘来一丝丝若隐若现的诱人肉香。原来,是指挥部的领导在开小灶呢。

这天,为了避嫌,他们把猪脚拿到较远的山角落煲煮,不想待开饭去取时,煲猪脚早已不翼而飞。原来,当时有几个打猎人在山中悠转,野味没有打着,却意外发现了喷香的猪脚,环顾四处无人后,便顺手牵羊连锅带肉一起端走了。领导们哑巴吃黄连,这餐注定要吃素了。

幸福靠奋斗,打拼迎春天。从前的故事今天听起来仿佛天方夜谭。水库,作为一个特殊历史和时代的缩影,至今仿佛还能听见遥远的叩响山崖的回声。这个血汗浇铸的人间奇迹,浸透着先辈的意志和信念,汇成绿水清波汩汩流淌。它们带着火热年代的痕迹,传递父辈的梦想和祝福,穿越蜿蜒曲折的渠道,流向农田、蔗地、村庄、果园,在满眼绿色的山野中欢快地奔驰,悠闲宁静。古老的村落,古朴的民风,独特的民俗,秀丽的风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传递着那个年代人定胜天的豪情壮志,奏响生命的欢歌。□特约摄影记者 蓝炳培 文/图

新闻推荐

南宁交警在各重点路口路段设卡严查超员违法行为 男子开三轮车送4个孩子来邕被拦下

三轮摩托车到达五塘时被交警拦下本报通讯员吴定敏摄2月26日至3月4日为全国整治超员违法统一行动日。连日来,南宁交警在各重点路口路段,设卡严查超员违法行为。被查获的超员车辆中,既有旅游大巴,也有...

武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宣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