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前,兴宾区高安乡30位老人用25年时间,挖遍136个山头,硬生生造出4820亩山林,他们的精神感动毛主席和周总理,他们的队长应邀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
绿色所见之处,都留下高安老年造林队的足迹。如今陈村、高连两个村子旁边,尚有少量老年造林队种植的松树,高大挺拔。
处暑时节,兴宾区高安乡“战斗山”顶峰,雨后林海,苍翠绵延。64年前,高安老年造林队,以荒山当纸,铁铲锄头作笔,用汗水泼墨,书写了一段“人敢拼命,山河听令”的植树造林传奇。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高安老年造林队队长廖明昌,作为先进典型代表应邀赴京参加观礼活动,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
列宁曾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此,我们深信不疑。斗转星移,时序更迭,高安老年造林队精神永驻。这股如炬的力量,无形胜有形、无声胜有声,穿透人的心扉,激荡人的心灵。
一颗初心:誓叫荒山变绿洲
如果把时间坐标拉长到64年前,你会看到另一个高安:山上光秃秃,地里粮荒荒。雨水裹挟红土,在山岭间划出道道“伤痕”……
昔日荒山如何变成森林?答案在采访中逐渐变得清晰,泪水也在感动中模糊了双眼。
“三天日头晒裂田,一场洪水黄泥田。”随行的高安村党总支部书记曾庆期说:“听老人家讲,过去雨水把泥冲下山,将水沟堵塞,每年都有水灾发生。”即使只是长辈记忆中拼凑的高安旧模样,其画面之暗淡,依然令人唏嘘。
“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1955年,年逾六旬的余桂棠和廖明昌一拍即合:植树造林,用绿色赶跑贫穷。
在他们的发动下,一支由7位老人组成的高安老年造林队宣告成立。到1972年,这支老年造林队发展到了30人。
他们以种树的方式,与命运抗争,向荒凉宣战!
在高安村目前年纪最长的94岁老人张志坤的记忆里,老年造林队碰到的困难无处不在:
当时村里人大都不理解老年造林队:就凭你们几个老人,简直瞎折腾!有些家的儿子、儿媳认为老人种树不挣工分,“不务正业”没出息,为此而不愿赡养老人。
无工具、无种子、无资金……各种困难也同时羁绊着这群老人。
再难又怎样?余桂棠、廖明昌带领队员走村串户收集废钢铁,开炉锻造劳动工具,他们还带领队员坐船过河远赴象州县境采松果。大家肩挑背扛、踩着稀泥。饿了,就啃两口随身携带的木薯;渴了,就喝溪水河水。最后,采回750多公斤松果,自育苗木。
那是一段完全靠勇气、毅力、执着支撑的岁月……
村后的大山肚南北两面特别陡峭,是块“硬骨头”!为攻克它,队员们还将“大山肚”改叫“战斗山”,战天斗地,不亦乐乎!
其实哪里来的乐呀?那是用生命在战斗。每天天刚亮,老人们就扛着树苗、锄头,带上木薯、粥、水壶上山;晚上,在月亮陪伴下,依依不舍地下山。因为山岭陡峭,那段时间,老人们都是跪着在半山腰种树,每个人的膝盖都被磨得青紫,有的血肉模糊,久跪让大家几乎站都站不起,可没有人喊一声痛,一棵棵浸着血与汗的小树苗就这样在“战斗山”安了家。
这是一个无比坚强的集体。休息时,余桂棠队长还组织大家围坐在草棚里读报纸,一起学习《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老三篇。
不幸的是,就是在高强度征服“战斗山”过程中,身体一向壮实的余桂棠因劳累过度倒下,将67岁的生命献给了大山。
第二任队长廖明昌接过接力棒,继续带领队员“冲锋陷阵”。
考验依然在,当大家千辛万苦栽下的树苗遇虫害大片大片地干死,老人们禁不住掩面痛哭,但没有人退却,泪干了,接着种。
一个信念:前人栽树后人遮阴
平凡的人,平凡的事,给人最多感动。
两年里,老人们手挖肩挑背扛,硬是把700多亩林造了出来!一群人一颗初心,一个信念,一种精神,到了1972年,绿化136个山头,共计4820亩。
“十年树木”,老人们足迹所到的“战斗山”一带,成片的松树、杉木挺拔翠绿,山岭上的茶籽树、梧桐树硕果累累,那是大山的色彩,是老人血汗的结晶,更是全村的生机与希望。
1971-1972年,老年造林队为国家、集体和个人提供木材600多立方米,收获油茶果4.35万公斤、桐果4000多公斤。
1972年,廖明昌组织队员自办苗圃,育出苗木20多万株,除自用外,无偿向南泗、蒙村2个公社6个大队47个生产队提供数万株苗木,还向建设中的南泗公社中学援助了100多立方米木材。
在这期间,廖明昌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带领老年造林队筑起了一块丰碑:共产党人吃苦在前、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精神!
“高安是个好地方,又有米来又有糖,畜牧副渔样样有,桐茶果树满山岗。”当年在高安广泛传唱的山歌,唱出了老年造林队用绿色赶跑贫穷的幸福高安。
“原来不愿赡养老人的儿子、儿媳,开始抢着养老人了。这些事,还搬到戏台演出呢。”几十年过后,张志坤大爷记忆犹新。
1957-1974年,高安老年造林队多次被评为县、地区、自治区林业战线先进集体。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时,廖明昌作为先进典型代表应邀赴京参加观礼,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成为来宾的骄傲。
1975年,廖明昌病逝,曾永和接过重担,成为第三任队长。1980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高安老年造林队不得不解散了。这个曾经无限荣光、无比坚强、无私奉献的集体,成为高安人心中最为深刻、最受感动的时代记忆。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曾写道:“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
是的,这群老人绝望过,痛苦过,煎熬过,但他们却像飞蛾扑火一样,25年的战天斗地、接续奋斗,让高安地绿了,天蓝了,雨多了,生态好了。
一种力量:造林精神世代相传
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写了一首诗《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高安老年造林队的最后一名队员于2013年离开了。他们就是这样的人,死后化成眼前的绿色葱茏,镌刻在每一名高安人的心中。
“爷爷去北京观礼,是我们家最大的荣耀。”造林队第二任队长廖明昌之孙廖廷文说,爷爷辈的顽强精神,作为家风传承了下来。
“攻克‘战斗山’,造林队是跪着种树的,他们的斗志令人肃然起敬。”曾任大队党支书十余年的韦士勉已经86岁,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老一辈无怨无悔的付出。
“廖明昌队长曾到学校给我们作报告。他讲,我们做人要善,做事要勤,要为后人造福。”现年70岁的张志海说,廖明昌这句话影响了他一辈子。
现年90岁,曾任南泗、高安学校校长的李德良说:“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高安老年造林队最有名,廖明昌最有名,当时《广西日报》曾刊登过造林队的感人事迹。”
曾任来宾市实验小学校长的特级教师张丽琼说:“从我懂事起,就知道村里的老年造林队非常有名,他们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努力工作。”
“我们必须传承老年造林队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服务群众中升华人生。”高安乡乡长韦志壮说。
高安乡各级党员干部正用扎扎实实的行动,为老年造林队的精神写下生动鲜活的注脚。
当前,林业经济依然是当地群众增收的大头,与甘蔗、水果、养殖一起成为高安乡实现产业脱贫的支柱。预计至2019年底,全乡贫困发生率将下降至0.529%,明年将实现整体脱贫摘帽。高安乡社会和谐稳定,在今年来宾市的第二季度测评中,该乡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获满分,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高安乡学校打造了“红棉文化”,将廖明昌设立为“红棉人物”,作为孩子们永远的榜样,学校每年都评选“最美红棉少年”。
高安老年造林队虽已走远,他们大多数甚至没有留下照片,但他们用生命谱写的“塞罕坝”一样的精神将世代相传!
新闻推荐
9月6日,为丰富广大干部职工业余生活和展现广大干部职工的爱美之心,兴宾区总工会开展主题为“花好月正圆天伦中秋夜”2019年...
来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来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