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设施惠民利民关键在于“可持续”

来宾日报 2018-06-11 11:12 大字

最近不少市民反映,桂中水城内的健身器材多处损坏,不但暗藏安全隐患,还影响城市形象,希望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并及时检修。(6月7日《来宾晚刊》)

随着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健身设施在老百姓体育锻炼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几年,来宾市大力推进体育器材进公园、入小区、到村庄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然而从报道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健身设施或在日晒雨淋中锈迹斑斑,或在频繁使用中日益老化甚至“带病”运转,或被人为破坏……凡此种种,不仅造成设施闲置浪费,“超龄服役”“缺胳膊少腿”往往还会让其成为“伤身”利器。

“问题器材”之所以长期存在,一方面是器材管理涉及到体育、城建、村(社区)等多个部门,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在第一时间找到管理部门,且相互推诿扯皮。况且,大多数器材是无偿赠送的,既有“谁受益,谁维护”的机制缺陷,也有“一送了之”不闻不问的管理尴尬;另一方面是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反应不快,尚未形成快速应急和处置机制。

健身设施惠民利民,关键在于“可持续”。如果后续管理、公共服务缺位,就算投入再多的资金,也是无法实现“叫好更叫座”。为此,要把这件实事真正办好,还有许多后续工作值得期待:比如,按照《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国家标准,进一步明晰并落实日常管理维护、安全使用年限、事故责任追究等制度。尤其是对捐赠的器材也应落实维护经费和保养权责,不能“送时热热闹闹,坏了无人问津”;又如,在器材上或旁边标识所属单位、编号等基本信息,并将维护电话公之于众,让“问题器材”在第一时间找到“婆婆”化除隐患;再如,通过公开招投标模式,引入专业公司进行市场化管护,而政府需要紧紧跟上的,则是加强常态监管和动态考核。

健身器材“过劳损”,也不能忽视“公众责任”。对老百姓而言,同样需要健身常识和安全意识的跟进。所以说,要让健身设施始终处于健康服役状态,还应向公众传授和普及健身器材的专业使用知识,同时不断强化爱惜公物的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共同在文明素质题面前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珍惜每一处健身设施,让它给您多服务一次的机会。”让健身设施“可持续”,既需要唤醒社会公德意识,更需要配套制度长效管理。□徐剑锋

新闻推荐

区委书记到电子商务产业园现场办公 现场解决难题 加快投入使用

6月3日,区委书记杨添才率队到兴宾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现场办公,现场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为企业排忧解难。副区长潘锋参加...

来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来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