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来临,关注来宾市孩子“说的话”—— 普通话和方言 真的“难两全”?
一天早上,市民刘女士穿着漂亮的裙子将要出门办事,正好被在门口玩耍的5岁儿子看见,对她说了一句:“今天妈妈切咧呗!”(“切咧”,壮语,意为穿了漂亮衣服或做了什么事情,很骄傲得意的样子)听了儿子这句话,刘女士一脸愁容,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呢?刘女士表示,回想这几年儿子所处的语言环境还挺复杂的:爷爷说客家话,奶奶说壮话,自己的丈夫既会说客家话也会说壮话,平时在家大人之间交流都是用方言,但与孩子交流却是用普通话。因此,儿子在这样的语言“大染缸”里成长,也怪不得他学会了说“妈妈切咧”的话来。
众生相:孩子方言、普通话“齐上阵”
“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记者发现近日在来宾本地网络论坛上,类似“你是先教孩子说普通话还是本地方言?”“孩子曾闹过笑话的方言梗”等话题又热了起来。孩子不规范的说话方式和与生俱来的“来普”口音,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
网友“最干净的真心”说:“我家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都是说本地话,但自从去幼儿园学说普通话后,就再也不会说本地话了。”
网友“八一豆”说:“我家小孩虽然听得懂方言但不会说,即使偶尔会说几句也是‘方言夹普通话\’。”
网友“XX炒韭菜”说:“我看到很多家长都是来宾人,平时说话也都是用桂柳话,反而跟自己的子女说普通话,而且有些人还觉得本地话会带坏孩子说普通话,我对这个观点感到十分诧异。其实,在柳州、河池、玉林、百色等地,当地的孩子大多都讲本地方言,但在来宾却很少有孩子说方言。我觉得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来宾人,如果连本地方言都不会,虽不能算是忘本,却也是少学一门语言,由此也拉远和家乡、还有本地传统文化的距离。”
综合上述网友观点,反映了当前来宾市家长在教育孩子语言方面的实际情况。先教孩子说普通话还是本地方言?怎么教会孩子说本地方言?方言的流失又会造成什么后果?记者专门采访了有关专家,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早教专家:学方言不妨碍学普通话
“我们从孩子入园开始,就要求他们使用普通话学习、交流。”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副园长曾永红有多年幼教从业经验,在她看来,幼儿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是三岁之前。在最初学语阶段,单一的语言比较容易形成记忆,方便孩子理解和接受;如果是普通话、方言夹杂的环境,容易引起孩子语言上的混乱。
“其实孩子的学习能力远远强于成年人,我们也不要低估多语言环境下孩子的适应、学习能力。”某私立幼儿园负责人张先生告诉记者,孩子在十五六岁之前,都能很快地适应新的语言环境。因此,儿童在和父母学习方言的同时,也可以从学校、社会等环境中学习普通话,两者并不会产生冲突。张先生举例,自己的幼儿园中有不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在老家时和爷爷奶奶说的是方言,但入园就读后不久也可以清楚地使用普通话表达。“语言教育取决于环境,在一个大家都说普通话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就一定能学好普通话。”
市民宗委:方言流失可能导致文化断层
做好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培训、教育、普及是市民宗委的主要职能之一。记者从市民宗委了解到,来宾市目前有壮、瑶、苗、侗、仫佬等17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8.7%以上,其中壮族、汉族、瑶族是世居民族。“虽然来宾市少数民族比例不低,但目前学龄儿童能说来宾本地方言的却是微乎其微,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本土文化断层。”市民宗委办公室主任蒙家贺说。
据蒙家贺介绍,目前在来宾市使用的方言以壮话、瑶话、客家话以及白话为主,其中瑶话有数个支系,主要分布在金秀等地,壮话则广泛分布在各县。他认为,受城镇化不断发展的影响,人员流动不再受限于交通,日常交流也逐渐脱离语言的约束,再加上不少群众对方言重视程度不高,导致方言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现在用方言交流的大多是中青年以上群体,加之普通话普及程度不断加深,说方言的孩子非常少见了。”
在蒙家贺看来,一方水土养一方百姓,方言不仅承载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还具备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儿童脱离方言环境过久无疑会导致文化断层。“近年来,我们在试点学校推行壮汉双语教学,开播壮语、瑶语新闻,翻译瑶语电影免费进瑶山播放,举办壮语春晚等活动,希望通过系列措施促进来宾本地方言的普及。”■晚刊记者 韦朗城 莫永娟
新闻推荐
整齐停放的共享电单车。来宾网-来宾晚刊讯(记者李冠才文/图)近日,市区陆续出现一大批黄白相间的共享电动自行车,只需用手机在...
来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来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