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辈付深山 一生园丁情 记来宾市先进工作者、金秀忠良乡山界屯小学教师陶凤英 □本报记者 樊荣华
她扎根乡村小学36年,以一个良心、一份坚守、一份责任,用心照亮山村孩子的希望之路。在孩子们眼中,她不仅是老师,更像是妈妈,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阿妈老师”。她就是来宾市先进工作者、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山界屯小学教师陶凤英。
小身躯蕴含大能量
1984年,19岁的陶凤英被安排到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土县屯教学点任代课教师。那里山高林密不通车,生活用品全靠步行肩挑,赶一次集市要走数小时的山路,陶凤英白嫩的肩膀磨破了皮,脚板压出了许多血泡。
更加困难的是,饮用水要到1公里以外的山下挑上来,一个来回至少要1小时。陶凤英用弱小的身躯支撑起沉重的水桶,她乐观地对自己说:“我年轻,就当作是锻炼身体吧。”陶凤英总是乐观阳光,对待工作充满激情,对待学生充满爱。
教学点条件极为艰苦。校舍残破,下雨时到处都漏雨,陶凤英便忙着用木桶、脸盘、口盅等接雨水,一天到晚“滴滴嗒嗒”响个不停。“我把‘滴滴嗒嗒’的雨声当作音乐,是老天在为我免费演奏催眠曲。”陶凤英回忆当时的情形说,为了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她从每月39元的生活费中,节省出一点钱购买薄膜遮风挡雨。此外,她还利用休息日上山砍柴、采野果、挖竹笋换钱,不断改善自己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
执着坚守感动村民
陶凤英多次放弃调到乡镇工作的机会,一个人坚守在大山上的教学点。她的理由很简单,“孩子们需要我!”
陶凤英一个教师在一个教学点,全天课满。不仅要上课,中午还要为学生做午餐,最多时要为27人做午餐。她是老师,也是管理员、炊事员、保姆。在陶凤英无私的爱心呵护下,孩子们身上的泥土不见了,衣服干净了,喜欢上学了!
1987年,陶凤英调到古兰屯教学点。当时,这里的人们思想保守,不愿送孩子上学。无论陶凤英怎样讲道理,都收效甚微。于是,陶凤英决定从瑶胞们最喜欢的山歌入手,她把义务教育法融入山歌,每到晚上就通过学校广播唱出来。
(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本报金秀讯(记者/胡铁军通讯员/廖晨言)“没想到现在在家就能申请贷款,解决了扩大种植需要的资金,这个平台真好!”6月15日,金秀...
金秀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秀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