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中国好人榜”、被誉为“妈妈老师”的陶凤英:“把娃交给我,我会教好他们!”

来宾日报 2019-09-10 09:19 大字

陶凤英(左一)教孩子识字。

“你愿意去最偏远的地方去当老师吗?”35年前,高中毕业的陶凤英受原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校区校长登门邀请,毅然决定留在家乡教书。

35年来,陶凤英作为一名教师、代表一所学校,走遍了忠良乡的每一个角落。她常说:“把娃交给我,我会教好他们。”她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让这片瑶山的许多孩子走出大山,而她依然坚守在此,被誉为“妈妈老师”。

2019年5月,陶凤英入选“中国好人榜”。

校舍简陋,我觉得很心酸

记者初见陶凤英时,第一印象就是身材娇小,身高还不足1.5米。1984年9月,19岁的她只身一人从永和村板显屯走到土县屯,这是忠良乡最偏僻的村屯,也是陶凤英教师生涯的起点。

“去土县屯要走山路,上上下下,有一段‘上十二弯’,膝盖都能碰到鼻梁。”陶凤英从小在山里长大,陡峭的山路对她来说可以克服,但看到校舍之后,她泛起一阵心酸。“教室是泥夯的,屋顶是木皮盖的,还长了很高的草,门口是几根木杠,透过门缝能看到里面的门栓,学校操场则被村民堆放的杉木占据了大半。”陶凤英说。

不过,既然来了,就要安心住下。陶凤英开始清扫校舍,用枝条把门缝和破窗补上,还用竹篾编成锁。

一个学校,一个老师,新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把娃交给我,我会教好他们

整顿好校舍,新学期正要开学,可怎么没有学生来报到呢?陶凤英只好挨个上门询问,不少家长却板着脸回答:“家里农活正忙呢,孩子哪有空读书。再说了,读了书也还是山里娃,还不如不读。”听完家长的话,陶凤英很无奈,她知道大山里的家长没什么教育概念,很多人认为“上一天学不如做一天工”。

为了打破这个旧思想,陶凤英“制定”了一套方案。她打算从家长方面着手,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并向乡亲们承诺:“把娃交给我,我会把他们教好。”就这样,她把12个孩子带进了学校,分为三个年级。

孩子入学后,如何教学又成了一道难题。“如果整天只学语文和数学,孩子们肯定会觉得乏味。”因此,陶凤英特地开设了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她一边自学乐谱,一边给孩子上音乐课;没有体育器材,她就到山上找藤条当跳绳,她和孩子一步步把学校变得更好。

两年后,土县屯教学点工作结束,陶凤英没有听从家人的建议,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去到条件更为艰苦的三合村古兰教学点。

“古兰教学点的校舍更加破烂,加上经济来源不稳定,很多村民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送孩子上学,为了说服家长,我也是使尽浑身解数。”陶凤英说,当时她邀请村里的年轻人到学校唱歌,用“山歌对唱”的形式加强沟通了解;然后再去家访,与家长畅谈孩子的未来,让很多家长自觉地把孩子送进学校。

热爱教育,夫妻俩风雨同舟

看到陶凤英对学生的热心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当地青年莫运斌心向往之,每天坚持接送陶凤英上下学。久而久之,两人情定终身。1986年,喜结连理。

结婚前,陶凤英对莫运斌立下约定:“我爱学校和学生,你是教师的丈夫,就要和我一起爱学校和学生。”莫运斌坚定地点头。从此,修缮校舍的任务落在了他的身上。

2013年夏,陶凤英任教的山界小学因山体塌方,需重建校舍。陶凤英带领村民三选校址,村民都无偿让出土地修建学校;因工期紧、经费少,运沙子、水泥和给校舍刷墙壁、铺地板等工作就成为夫妻俩的活儿。经过一个暑假,新修建的学校顺利通过上级验收,可以重新招生了。

35年来,陶凤英好几次放弃调到乡镇、县城任教的机会,她总是在山里兜兜转转。而莫运斌则是默默无语地支持,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地接送。陶凤英只会在背后夸他:“这是一个什么事都难不倒的男人。”莫运斌却称:“她能处处为山里的孩子着想,我必须支持她。”

新闻推荐

金秀荣膺“中国瑶医药之乡”

授牌仪式。(记者何彩威通讯员罗继梁盘斌文/图)22日,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帮扶金秀瑶族自治县项目启动暨“中国瑶医药之乡”授牌...

金秀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金秀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