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金秀瑶族自治县发展民族教育历程

来宾日报 2018-11-07 10:01 大字

忠良中心校六卜小学民族体育课。共和希望小学学生在开心地吃营养午餐。教师到边远学校支教。金秀镇金田小学“七彩瑶韵”在唱瑶语歌曲。六巷中心校校园新貌。头排中学音乐社团活动。县民族小学瑶韵楼文化长廊原貌。县民族小学瑶韵楼文化长廊。县民族小学学生表演长鼓舞。

扫盲教育、抢修中小学危房、普及初等教育、“两基”、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职业教育攻坚大会战、教育均衡化标准化建设……改革开放40年来,金秀瑶族自治县历届县委、县政府攻坚克难,把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推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

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和“两个自治”政策,2016年,该县提出“穷县优教”的理念,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兴县富民的奠基工作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2016年10月和2017年12月,金秀先后高分通过自治区、国家两级评估验收,最终顺利跨入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行列,标志着该县民族教育又有了新的跨越,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提升。

1.希望起源:希望小学放飞梦想

“经历了艰难曲折。”谈及金秀民族教育发展历程,该县教育和体育局原局长杜诚、原基教股股长莫训瑶一同感叹道。金秀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口小县、版图大县、财政穷县”是金秀的县情。

截至1986年,金秀有进修学校1所、高中2所、中专职业学校1所、初中10所、小学80所,教学点352个,教职工1109人,小学生21069人,而初高中生只有1300多人。

“有些村直到改革开放前都没有高中生。”莫训瑶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金秀山区乡镇基本不通公路,交通不便,办学条件极差,很多学生上学放学“两头黑”,旧仓库、祠堂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点,不少学校还是危房。教学点分散,一师一校,一个教学点几个学生,一个教室两到三个年级的复式教学现象普遍存在,“点散、班多、规模小”是当时该县民族教育的真实写照。

走进金秀镇共和希望小学,一块大石头上的四个大字“希望起源”映入眼帘。共和希望小学校长陶瑞珍说:“这几个字有故事。”

1986年,时任团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徐永光一行走进金秀大瑶山,考察当地青少年生活、学习情况,当他们来到共和希望小学所在地——共和村六坪屯时,眼前的景象不只让他震惊,更让他感到心痛。教室年久失修,有一半房子都坍塌了,那时正值秋末冬初,孩子们衣衫单薄,教室的门窗漏风,他们就钻进草堆里听课。而整个学校只有两件教具:一架转不动的地球仪和一个珠子掉了一半多的算盘。这个有2000多人口的村子,竟然从来没有一个初中生,90%的孩子处于失学状态。

回到中央后,徐永光将调研过程中发现的情况以及创办“希望工程”的想法向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邓小平作了汇报。邓小平同意了他的这一构想。一年后,徐永光发起成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并创建了希望工程。此后,“希望工程”“希望小学”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1986年,原武警广西总队总队长温吉粦少将作为向导和保卫人员,他也常常思考:贫困地区适龄儿童不能再因贫而上不起学。1997年3月,由武警广西总队官兵捐资25万元,金秀县政府及各部门、群众集资21万元共建的金秀共和希望小学竣工开学。

陶瑞珍介绍,今年10月15日,共和希望小学又得到武警广西总队的援助:96套床架、50套餐桌,价值10万元。21年来,武警部队和社会各界团体、爱心人士对学校的援助从未间断,仅武警部队捐助约120万元。如今,学校建有标准化篮球场、9个功能室,当地学生享受免费教育的同时还有补助,没有了辍学学生,升学率也大大提升。“学生和家长都意识到了‘读好书,走出去,才有更好的希望。’”陶瑞珍说,正如共和希望小学的校训一样:筑梦希望,放飞理想。

2.教育改革:撤点并校集中办学

温福华,1992年8月任忠良中心校校长至今,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第十届“广西青年五四奖章标兵”、广西中小学十佳校长等荣誉称号。

温福华上任之初,忠良学区是全县中心校点最多的学校,校点条件艰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较低,教学质量全县排名倒数第二名……

1999年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温福华迈出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撤点并校,集中办学。全乡58所小学撤并成20所,目前仍保持有13所。这是广西当年最早开始试点撤点并校的学区之一。

保留村委完小,其他教学点则把低年级留在村校,最别出心裁的是,温福华根据当地实际,想出一个“联合办学”的方法:将本乡的1个校点并入邻近乡的学校,2个校点并入邻近县条件较好的大学校联合办学,教师到这些学校任教,学生到这些学校就读。

为调动教师积极性,忠良中心校还尝试竞聘选岗,调动乡村教师积极性。几年下来,忠良中心校教学质量从全县排名倒数,转为名列前茅。

截至目前,金秀有义教学校92所(点),其中初级中学4所,小学88所(点),大瑶山民族学校撤点并校试水成功。

忠良中心校六卜小学坐落在一个山谷,除学校和一栋六卜村委旧楼外,周边是梧州市蒙山县夏宜瑶族乡芦山村地界,六卜小学被称为“飞地”学校。山谷周围各个山头有忠良乡的六卜、六雷等村屯,撤点并校之前,6个村屯有教学点。

“六卜小学和村委虽说在芦山村地界,但处在六卜村各自然村屯中心地带,方便村民入学、办事。”李世远和蓝玉兰夫妻俩是从蒙山县退休教师中返聘的教师,也是六卜小学目前仅有的两名教学老师。李世远介绍,2008年香港爱心人士黄壁琏女士捐资7万元援建该校。“前几年,六卜小学学校舍好、教室多,还有夏宜瑶族乡芦山村的孩子到六卜小学就读,两县师生融洽相处。”六卜小学还是自治区试点学校。

忠良中心校巴勒小学是来宾市海拔最高的小学,也称为云端上的学校。目前,该校仅1名老师和6名学生。巴勒村委党支部书记陶建富介绍,巴勒小学原本是在撤点并校之列,但巴勒村群众向县教育部门反映,作为一个村委怎么能没有一所学校?最终巴勒小学得以继续办学。巴勒小学教师兰远群说,明年4月,她就达到退休年龄。

“撤点并校,我始终提议适当撤并。”温福华表示,由于金秀大瑶山地理和人文环境的特殊性,发展民族教育不能一刀切地搞撤点并校。针对山区教师老龄化的突出问题,温福华认为,山区学校难以留住年轻老师,除了轮岗教学,发展好民族教育还需更多的政策倾斜。

3.创新发展:穷县优教突显特色

经济要发展,教育是根本。2016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穷县优教”的理念,把优先发展民族特色教育作为兴县富民的战略基础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做到“三发力”。

从领导重视上发力。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统筹推进,成立指挥部,县长亲自管教育等。特别是近年,在县财政收入不足2亿元的情况下,依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2014-2017年投入12353万元,建设义务教育学校、改造薄弱学校的基础,共建设171个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缺口资金4800万元,县级各单位及社会爱心人士捐款300多万元,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的投入。2017年9月,茂名市茂南区与来宾市金秀结对以来,在两地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扶贫协作工作组克服困难,主动作为,开展教育协作,包括教学交流活动以及远程辅导和贫困学生资助活动。

从队伍建设上发力。出台并实施《金秀瑶族自治县慰问山区教师制度》《校长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金秀瑶族自治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并列出财政预算,解决教师待遇问题。加强培训、落实教师轮岗制度、全面执行教师职称评聘结合,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

从办学特色上发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主线,将民族文化精髓融入校园,2016年县财政投入1143万元,打造彰显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2000年,金秀瑶族自治县民族小学(简称“县民小”)校舍很陈旧,依山而建的学校,到处是泥土坡。”县民小副校长覃志忠回忆,为彰显民族特色,学校在2000年成立瑶族童声合唱团;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2002年开始,学校面向全县招收200名贫困生。

2007年,民族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县民小,抛绣球、竹竿舞等融入民族特色体育课,民间艺人走进课堂,传授竹编手艺、瑶族刺绣……学校还利用县财政的创建民族教育专项经费,对校园进行民族特色改造,把学校挡土墙改造为瑶韵楼文化长廊、鼓和秀美舞台……“从孩子抓起,让瑶族文化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向舞台,让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县民小校长潘海珍说。2017年,县民小获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穷县也能办好教育,这是金秀发展民族教育得到的深刻体会。”该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钟春感慨,改革开放40年来,学校硬件设施在各行各业中变化是最大的,民族特色教育成效显著。如县民小以“和美、瑶韵、灵秀”为特色打造校园文化;忠良中心校以设置“磨砺之路”“励志青云石”等方式,打造激发师生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高仁村小学以“仁爱教育、礼仪教育”为特色,创建校园文化等。□本报记者 莫植彬 吴清文 通讯员 黄秀凤 陈海清 文/图

新闻推荐

金秀: 打响下半年“扫黑除恶”第一枪

来宾网-来宾晚刊讯近日,金秀瑶族自治县公安局扫黑除恶行动组联合桐木派出所开展统一抓捕行动,成功打掉一个涉嫌敲诈勒索的...

金秀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金秀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