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不忘众乡亲 ——记金秀大樟乡花炉村大花屯创业致富带头人黄通富
在位于大山深处的金秀大樟乡花炉村大花屯,群山环抱间的两处洼地里,有两片青翠欲滴、精心护理的砂糖橘林。据说,这两片总共35亩的砂糖橘林,是当地村民创业致富的“取经”宝地。
6月7日,本报“精准脱贫驻村调研采访行”记者小组深入花炉村时,听到了这片砂糖橘的主人、大花屯贫困户黄通富的创业故事。
不甘贫穷 申请贷款回村创业
记者见到黄通富时,他正在半山腰上、用二手材料建成的板房里,跟妻子收拾工具,准备到山脚的林地里护理砂糖橘。
“平时都是我和我老婆护理果园,捡果的时候才请几个人帮忙。”黄通富说,种果5年来,一直都是他们夫妻二人管护果园。
据介绍,今年40岁的黄通富,幼年时因为家境贫穷,只读完了小学,成年后便到周边村镇打工谋生。
2015年,黄通富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难能可贵的是,在还没有开展脱贫攻坚的2013年,他就有了较强的脱贫意识。
黄通富说,2013年,他到附近的荔浦县打零工,看见别人种植的砂糖橘大丰收,金灿灿的果实挂满枝头。询问后,黄通富得知当时砂糖橘市场售价高,并且供不应求。
不甘心一辈子替人打工的黄通富,嗅到了商机,萌生了回家种植砂糖橘的念头。
说干就干,2013年年底,黄通富把想法变成了行动。他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清理了自家的几亩土地,壮着胆子到当地银行机构申请了贷款,又挨家挨户劝说大花屯其他村民,将土地出租给他发展连片种植。有了地之后,他购买了4000株砂糖橘树苗种下,开启了深山创业之路。
摸索前行 首批果实卖出深山
“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摸索着去种,遇到问题就找老表问。”黄通富告诉记者,他的砂糖橘种下后,第三年开始挂果,因为没有技术,导致当年产量不高,35亩果园仅收获6万斤砂糖橘。
更令黄通富头痛的是,当时屯里通往外界的砂石路因为年久失修,一路坑坑洼洼,许多地方的坑槽甚至高达30~40厘米,车子进不来,果根本没有办法运出去。望着果园里日益成熟的砂糖橘,倾注了全部家当和心血的黄通富心急如焚。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上一批花炉村的驻村帮扶干部,在得知黄通富的情况后,立即想方设法筹措了10000元资金,把山路紧急修补好,并协助黄通富找了能够进山拉果的运输车,一车一车地运,终于把6万斤砂糖橘运出去卖掉了。
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扣除成本,黄通富当年获得了10多万元的纯收入。通过发展产业,黄通富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对照“八有一超”标准,黄通富因为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房子还在建设中,暂未达到“人均住房面积不低于13平方米”的要求。待新房建成后,黄通富将达到“八有一超”标准,可顺利实现脱贫。
树立标杆 带动村民发展产业
在逐渐掌握种植技术后,黄通富的果园逐步走上了轨道。2017年,他种植的35亩砂糖橘,产量和品质都有了较大提升,亩产达到了3000~4000斤,产量实现翻番,达到12万斤,当年便获得了40多万元的种果收入。黄通富种果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黄通富种果成功的消息传开后,大花屯和周边村屯的村民纷纷前来“取经”。
看到大家也想种植砂糖橘,黄通富十分高兴,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前来参观的村民。在黄通富的示范和帮助下,目前已经带动周边村屯的20多户贫困户种植砂糖橘,并且还陆续有村民到黄通富的果园参观“取经”。
“我们村在山那边有两千余亩土地,我计划到那里扩种20亩油茶和20亩八角,但是现在路不通,树苗运不进去……”黄通富指着修到他家门前的砂石路感慨地说。
关于这条路怎么修,随行的花炉村“第一书记”韦建耀告诉记者,作为花炉村的产业路之一,修到大花屯的砂石路项目已经上报,估计今年年底前就可以开工建设。
要求上进 热心村务建设家乡
“怎样才能引导和带动其他贫困户发展产业,黄通富的事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韦建耀告诉记者,看到黄通富有想法、有干劲,种果也很成功,村里便有意识地把他作为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
在与黄通富的接触中,韦建耀发现,黄通富不仅有胆量有想法,而且热心村里的事务。
韦建耀说,一次大花屯的饮用水水管出了问题,黄通富便一边积极与村里汇报,一边主动到乡里争取资金进行维修;之前大花屯的巷道还没有硬化,为了大家出行安全和生产发展,黄通富发动村民,通过“一事一议”投工投劳,最终完成了巷道硬化。目前大花屯没有路灯,黄通富也主动到乡里争取支持。
“黄通富的积极表现,村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韦建耀说,花炉村委将继续大力培养和扶持像黄通富一样的创业典型,辐射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本报记者 李远生 吴清文 马婧
新闻推荐
连啃“硬骨”战犹酣 ——金秀大樟乡花炉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见闻
车行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大樟乡花炉村黄田屯至六告屯平整的水泥路上,只见群峰雾绕、苍山滴翠、清流潺潺,美景目不暇接,恍入世外...
金秀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秀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