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更觉情深深

来宾日报 2018-05-07 09:30 大字


今年5月1日,是《来宾日报》创刊30周年纪念日,作为一名在报社工作了25年的“老报人”,我有太多感动,太多感慨,太多感谢。

25年,我把自己生命中的25年锲入《来宾日报》岁月之中,几乎见证了这张报纸发展变化的绝大部分历程。1992年刚进报社时,我还是一名衣衫单薄、面黄饥瘦的小青年,2017年离开报社时,已是双鬓染雪、背跎影弯的阿伯。我经历了从最初的周三刊、周五刊小报到周六刊对开大报的报纸扩版增容,从“桂中”到“来宾”的更名,从柳州到来宾的搬迁,从居无定所到报业大楼的奠基、建设、乔迁、安顿……《来宾日报》30年发展之路,充满艰辛和荣耀。再回首,如诗如梦的时光已经远走,难以忘怀的往事扎根于心中,历久弥新,如酒醇香。

如今,我曾与之共命运、共呼吸,为之殚精竭虑的《来宾日报》报业蒸蒸日上,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日益提升,作为一名经历者、建设者、见证者,我感到无比欣慰。为自己没有虚度华年而骄傲,为自己奋斗着的春秋岁月而感到自豪。

25年的报人生涯,难忘的事情太多了,就让我挑三件说说吧。

一、第一次采访

1992年10月,我从原柳州地委办公室调入来宾日报社的前身桂中日报社工作。刚报到,就接受任务,采访报道原柳州地区古亭山开发区成立大会。在地委办我主要从事秘书工作,偶尔也会写一些言论文章给报社发表,但从没有写过新闻稿件,更别谈什么采访了。好在,这次采访有邓炳星社长领着我,他负责拍摄照片,让我试着写文字稿,他鼓励我并临阵传授不少经验。

可是,到成立大会和奠基仪式现场,我还是傻了眼。现场人山人海,隆重而热烈的气氛震撼着我这名新入行的记者。开发区的成立,对于整个地区来说,是一件大事,我不敢怠慢。参加活动的人都是采访对象,所有活动流程都是采访内容,还得留意细节与花边。现场的一切让我感到新奇和兴奋,我手拿着笔和采访本,从领导讲话到群众言谈,从庄严会场到机器隆隆的奠基仪式现场,我全神贯注,记下一大半本采访笔记,生怕漏过任何环节。

回到报社,如何写稿真的难倒了我。毕竟,这是我第一次采访、第一次写新闻,“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怎样从一堆采访笔记中“沙里淘金”,怎样起新闻标题,怎样写导语,这些都得边写边学。我想,“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路?”我找来报纸,把前辈的报道一一读过,对新闻语言、新闻逻辑、人物语境等等方面进行“临摹式”研究,渐渐地看出了门道。动手写稿子前,我把采访笔记认真捋了一遍,把重要的新闻事实在心中盘点。稿子洋洋洒洒写了近3000字,写完后,拿给新闻部主任潘兴军帮修改,他从标题到主体,从篇幅到表述顺序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不足和意见,甚至有些段落,他还提笔重新写。要知道,以前没有电脑,所有稿件都是在稿纸上手写,潘主任耐心细致地为我改新闻稿,让我十分感动,同时我也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尽快熟悉新闻采编业务。读书,是最便捷的知识积累途径,我把每个月得的稿费,大部分用于购买新闻方面的书籍,研读获奖作品,钻研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技巧,渐渐地感到得心应手。

人生有许多第一次,我25年新闻生涯,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采访,但第一次采访让我永生难忘。第一篇新闻稿件出炉,让我收获了温暖的同时,也在我心里播下了对新闻事业爱的种子。

二、撸起袖子去送报

在桂中日报社时代,我曾担任过都市周末部的主任,成立都市周末部是当时报社改革的一大内容。目的是在服务基层读者的同时,也要争取城市读者,以争取商家的广告支持。都市周末部,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编辑出版周末专刊的一个部门。如何让城市的读者喜欢上我们编的周刊,那时,我们没有太多这方面的经验,但是我们认定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因此浑身是劲儿。

我和编辑王晓风组织人马,策划专题,一拍即合。我们以柳州城市生活为主攻方向,采访报道市民关心的新鲜事、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政策落地等。那时,我们踩单车穿行于柳州的大街小巷,关注这座城市每天发生的新鲜事情,常常为独特的新颖题材而兴奋不已。《桂中日报·都市周末版》出版后,深受基层读者的喜爱,报社上下也为之高兴。但是作为幕后人,我们却开心不起来,因为城市里自费订阅我们报纸的读者不多,市民看不到我们编的周刊,商家就不会投放广告。在媒体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商家一看报纸发行量,二看广告投放的实际反应——他们以读者打去电话多不多作为检验效果的最直接方法。新闻界流行一种说法:“生死看发行,贫富看广告。”一张报纸办得再好看,广告收入不高,付出高成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

看到都市周末专刊那么受订户赞赏,可只叫好不叫卖,我们当时就急了。市民看不到我们的报纸,那我们就先免费送,让他们喜欢了就会来订阅,同时也让广告客户看到他们的广告在市民中的反应。说干就干,我们举全部室之力,每一期专刊印出来,大家就上街分发,没有交通工具,就肩扛手提,一条街一条街地走,一个门面一个门面地送,在人流密集的地方,报纸还被一抢而空,不少市民看了一期,就会问我们什么时候再来发。就这样,我们又采访又写稿又编版,报纸出来还要上街发放,个个像“拼命三郎”,又瘦又黑,可是大家都非常开心。经过多次不间断地送报,都市周末专刊渐渐在柳州老百姓中产生了较好影响,报社广告收入也大幅度地攀升。

如今,每每和已调到南宁工作的搭档王晓风相聚,谈起那段“周末部”的工作经历时,依旧相当兴奋,我们为曾经“不要命”似的苦干和付出感到欣慰和自豪。“人生能有几回搏?”,是啊,为心中的理想搏一搏,再苦再累,都值了!

三、新媒体大有可为

报纸走到今天,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转型发展。当今,新闻界谈得最多的是媒体融合。具有强大功能的手机,对传统纸质媒体的冲击非常巨大,作为业内人士,我们老早就有强烈的生存危机感和改革紧迫感。为此,我们在资金极缺的情况下,勒紧裤带搞媒体融合,从最初的“来宾新闻网”到“来宾网”,从来宾日报微信公众号到来宾壹报APP的推出,短短的时间迈出几个大步,为来宾日报社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关于新媒体,这样一件事让我难忘:2015年的一天,在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工作的秦海燕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说当地老百姓种了几百亩的桑椹果滞销,问我能不能让媒体报道一下。我把短信告诉徐哲艳助理和新媒体中心叶海慧副主任,我的想法是利用微信公众号来一次助销活动,看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有多大的影响力。当时,报社微信公众号点击率正节节攀升,利用公众号进行一次新闻助销,也是一次新闻扶贫活动,意义重大。我们通过策划,拟出了活动方案,先是公众号发桑椹果滞销的消息,然后是记者现场体验图片,接着是报名认购消息,一步步推出。很快,就有上百人报名认购,少的认购十来斤,多的要几百斤,火爆的程度大大出乎我们预料。接下来进入线下活动的阶段,组织和运输桑椹果回到来宾后,新媒体的同志按每名网友所认购数量的进行分发,那些日子,报社大院像水果批发市场一样热闹。新媒体中心的一帮青年人亲自搬运、过磅、登记、收款、发果,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不到两天的功夫,金秀三角乡农民滞销的桑椹果销售一空,顺带还把象州县部分乡镇的桑椹果滞销问题也一并解决了,那些农民原以为很可能烂在地里的桑果,成了城市百姓钟爱的宝贝。事后,当地农民朋友还给我们送来了感谢信,网友也经常问我们什么时候再搞类似的活动。

通过这次媒体助销试水,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新媒体动员、组织的强大威力。由此,更加坚定我们抓新媒体,抓媒体融合的信心和决心。

新媒体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但它并不是条平坦之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让我们为新一代媒体人鼓劲加油吧!

新闻推荐

百名绣娘飞针展绝活

▲绣娘现场飞针。晚刊金秀讯为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瑶族刺绣魅力,4月17日,金秀瑶族自治县举办百名绣娘刺绣展示活动。金秀“百名绣娘”齐聚一堂,欢度“壮族三月三”。现场,绣娘们“针锋相对...

金秀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金秀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