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挑起脱贫攻坚重担 记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罗孟村“第一书记”陶永强
走村串户,聊聊家长里短,爽朗的笑声在罗孟瑶寨房前屋后萦绕……自从陶永强到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罗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这些就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前,记者走进罗孟村罗孟屯,去听一听这位“第一书记”的故事。
罗孟村是金秀镇较偏远的山区村,位于金秀县城东南方向12公里处,全村有5个自然屯,127户554人。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268人,全村有半数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初来乍到,“烫手山芋”就摆在了陶永强面前。
“要做好扶贫工作,首先要和群众搞好关系,熟悉他们的实际情况才能对症下药。”作为一个外来人,从踏入瑶寨的那一天起,陶永强心里就有了盘算。凭借着能说一口流利的瑶语和乐观开朗的性格,他很快就和群众打成了一片。这家新添了电视机,那家小孩要升学了,无论大事小事,村里的群众都喜欢找他聊一聊,而陶永强也总是乐此不疲地和群众谈心,把群众说的事情记在心上,能帮就帮。很快,村里的情况就被他给摸透了。
2月1日一大早,在上级帮扶单位的资助下,村民苏建军第一次在自家看上了电视,他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陶永强。作为村里最后一个拥有电视机的家庭,苏建军的脸上挂着笑容,而一旁的陶永强则是甜到了心里,这样一来,全村127户群众家家都有了自己的电视机。
两个多月前,村民赵进寿居住的房子因年久失修不宜再住,但由于建新房需要资金,他难以负担,这一下子成了他的“心头病”。陶永强在得知情况后,在多方奔走下,终于为他申请到大额危房改造补助金。如今,建好新房的赵进寿已乔迁新居,正开心地准备着过新年。
曾经村里像赵进寿这样犯难的群众有很多,长久以来,他们一直住在陈旧矮小的泥瓦房里。到村后,陶永强利用国家补助政策的支持,帮助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破解住房难题。两年里,全村共25户贫困户完成了危房改造。村民苏海芳感慨说:“现在大家不仅住上了新房,道路也好走,这日子是越过越有味了。”
以前,罗孟村由于基础设施薄弱,道路狭窄,每逢大雨天气,道路泥泞,孩子上学、群众出行不便,就连车辆都难以通行,村里的农产品运不出去,生产用的物资运不进来;加上村里的耕地少,如果不把路修通,何谈发展产业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陶永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脱贫攻坚就是要扫除阻碍发展的‘拦路虎\’,这些状况必须改变!”重任在肩不容迟疑,他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积极联络帮扶联系单位,先后争取到620.2万元资金,为村里建了水泥路、公共服务中心、太阳能路灯、河堤护栏、候车亭、篮球场、舞台等一大批设施,还完成了屯级巷道硬化、排污建设、防洪堤建设等工程。两年多来,一个崭新的罗孟村展现在人们面前。
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陶永强也带领村民搞生产、促增收。该村成立了村民合作社,创建了一个85亩的原生态野生茶示范基地,并以示范基地为支点,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大力种植野生茶。如今,野生茶、石崖茶和甜笋种植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全村有野生茶570亩,竹林面积2150亩,人均年增收850元,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比例100%。此外,还有集体公益林补偿金和光伏发电项目投资分红作为村集体经济来源,预计2018年村集体收入达4.5万元。特色产业和集体经济,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也推动了全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晃眼,陶永强已从初来乍到的“外乡人”变成了如今带领群众致富的“领路人”。两年多里,全村累计有59户256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当初的48.6%降到2.24%,提前一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目标。□本报记者 陈猛火 通讯员 覃中
新闻推荐
在全区率先出台《中共来宾市委关于加强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意见》,完善多党合作运行机制;开展非公企业服务年活动,多举措服务非公经济发展;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成立新的...
金秀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金秀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