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乡重优教 均衡促发展
本报记者蒙进煌通讯员陈海清廖晨言
“下课以后,我最爱去的地方是图书馆和瑶韵楼。”12月25日,在金秀瑶族自治县民族小学,六年级的陶桦毅说,学校的图书馆变得更美了,有了水池、凳子;校园里还增加了美术室、音乐室和模拟法庭。
该小学面貌的变化,是金秀坚持“穷县优教”理念,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所取得成就的缩影。
来宾市委常委、金秀县委书记韦德斌说,该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财力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近3年县财政投入1.51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设施设备、优化教育布局,缩小城乡办学差距;建立帮扶机制,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关注特殊群体,实现入学机会均等,实现“小财政”办“大教育”的目标,使大瑶山里的孩子不仅“有学上”,而且“上好学”。
校园文化添亮色
在今年的瑶族盘王节庆典活动中,该县民族小学的瑶族童声合唱团献唱了两首歌曲,让游客啧啧称赞。
合唱团能在全县的盛会上一展风采,是该校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该校还引进民间艺人进校传授瑶族刺绣,以“和美、瑶韵、灵秀”为特色打造校园文化。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在该县其他学校也较为常见。金田小学开展“唱瑶歌,跳瑶舞”活动;忠良中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稻香龙传承活动;三角小学创建“百草园”与地方中草药特色经济融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头排中学通过创设“六个社团”多层次丰富校园文化;七建小学成立“七彩童音彩调团”,将戏曲引进校园。
在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该县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展民族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传承民族文化为主线,彰显特色为目标”原则。2016年以来,全县投入资金1248万元,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打造彰显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优先”改善办学条件
三角乡中心校,原先的校园是一块“巴掌地”。通过置换土地,校园面积扩大了4倍。该县民族小学、罗香中学,因建在半坡,平地不足,学校积极“向山坡要平地”,于是就有了“山顶运动场”这样亮丽的风景线。
该县坚持教育规划、投入、建设“三优先”,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金秀瑶族自治县县长兰向东介绍:“金秀地处广西大瑶山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在教育规划上,该县以人为本,按照‘宜并则并,宜增则增\’的原则,采取低年级就近入学、高年级寄宿入学的办法,科学调整中小学校结构布局,编制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发展。”
2006年以来,全县将原有的12所初中撤并为5所,将原有的138个小学校点撤并为92个校点,创办了17所寄宿制学校。该县还与毗邻的蒙山、象州县创办2个联合办学点。
在教育的投入上,该县在财政预算中,把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出来,给予最大限度倾斜,实现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2014-2016年,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分别为1.37亿元、1.94亿元、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42%、13%。
该县还出台方案,对边远山区学校实行项目立项、建设资金、教学仪器装备“三倾斜”,对学校建设的项目审批、质量监督等开通绿色通道。
2016-2017年,该县共建设教育项目171个,采购教学仪器设备24万件(套)。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通两平台”项目和教学点IP卫星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网络教育资源实现完全小学班班通、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
特殊群体“一个都不能少”
没有排斥,没有歧视,全纳教育理念在大瑶山得到体现。
去年入学县民族小学的赵宇,如今完全适应了县城的环境。赵宇是众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当中的一员。
2017年秋季学期,该县安排236名外来经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实现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零障碍。
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全县还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三位一体”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充分利用45所家长学校、17所寄宿制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开通亲情电话,通过心理健康咨询室、儿童家园、乡村少年宫、“结对子”帮扶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提供良好环境。全县2224名留守儿童得得良好的教育保障。
关爱残疾儿童,也是追求“一个都不能少”。该县采取属地随班就读和送到其他县特教学校就读为主,送教上门为辅的办法,解决“三残”儿童入学问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有保障。目前,全县共有适龄盲、聋哑、智障三类残疾少年63人,入学52人,入学率达到82.54%。
新闻推荐
本报金秀讯近日,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大岭村通过了广西乡村旅游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专家组的评定,获得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的等级认定。自治区旅发委日前对2017年度四星级(含)以上乡村旅游区(农家乐)拟评...
金秀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秀瑶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