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图(复刻) 巨型舞蹈图岩画局部(复刻) 神秘符号岩画 双羊岩画 鹿形岩画 黑山岩画保护区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逐水草放牧,钻山林狩猎
黑山岩画最早、最晚玉门关遗址悬壁长城狩猎图(复刻)巨型舞蹈图岩画局部(复刻)神秘符号岩画双羊岩画鹿形岩画黑山岩画保护区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逐水草放牧,钻山林狩猎,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长期的生产活动、严酷的生存斗争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都成了他们歌唱吟咏的对象。他们拿起石器、铁凿,凭着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与感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把自己的亲身感受与体验,忠实地记录在岩石之上,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神秘瑰丽的黑山岩画。
嘉峪关刮着大风,将我们裹挟进大西北的苍凉与辽阔中,不知在这冷冷的风中,是否就隐藏着黑山岩画的秘密
在年初的时候,记者曾在白雪覆盖的肃北县盐池湾乡实地寻访了当地的岩画。在千万年前,曾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在坚硬的岩石上,一下一下,刻下了当时他们生活的场景。
由肃北岩画开始,岩画便成为了记者心头又一个记挂。也由此得知,甘肃省是一个岩画大省,省内留存有丰富的岩画遗迹群。
根据岩画的内容、风格及所处的文化地区,国内的岩画大致可分为北方、南方两大系统。北方系统又包括有东北和西北两个地区。酒泉市的肃北岩画,与新疆阿尔泰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等,都是北方系统岩画的典型代表。而在北方系统岩画当中,嘉峪关市黑山地区的岩画,则更是声名远扬。
9月24日,记者踏上西行的动车,从兰州出发,直奔嘉峪关。700多公里的路途,沿途的风景却经历着千变万化。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南倚祁连山,北枕黑山,中部为酒泉绿洲西缘。嘉峪关市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素有“天下第一雄关”、“边陲锁钥”之称。同时,嘉峪关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在这里,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古道”及历代兵家征战的“古战场”烽燧依稀可见,成为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素有“河西重镇”之称。河西走廊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让嘉峪关拥有神秘而古老的岩画不足为奇。当车窗外的景致再一次出现城市绿洲时,终点站到了。我们实地寻访嘉峪关地区的黑山岩画之旅,即将正式拉开帷幕。
岩石,自从远古时代起,就不断地被人类使用,作为劳动工具,也作为日常用品。岩石,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绘画材料,古人在岩石上磨刻和涂画,来描绘人类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想象和愿望。岩画中的各种图像,构成了文字发明以前,原始人类最早的“文献”。
早期的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这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
茫茫戈壁与绿洲相间,远处的山脉绵长而深邃。那或许就是黑山,在那片起伏的群山中,就有着此行的目的地——黑山岩画。
到达的这天,嘉峪关刮着大风,将我们裹挟进大西北的苍凉与辽阔中,不知在这冷冷的风中,是否就隐藏着黑山岩画的秘密。
下了动车就直接跳上了去往黑山岩画的汽车。
黑山岩画,名气大,慕名而来为一睹岩画真容的人不在少数,可是听说大多数的人因为路途难走、岩画难寻而最终放弃,也有不畏山路艰险者却只寻着岩画一角。就如陪同记者一起寻访的嘉峪关当地的朋友,也只是知道黑山岩画的所在地,而从未亲眼见过。
这些岩画,简略而不简单,只几笔就勾勒出了各种形象
黑山岩画位于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的黑山峡谷的峭壁陡崖上。岩画主要集中在四道鼓形沟、红柳沟、磨子沟、石关峡口等处,共计有153幅,延绵约2公里。黑山岩画以动物为主,风格较为写实,技法大都是岩刻(包括敲凿、磨制和线刻),创作的时间跨度很大。
这次要去寻访的是位于嘉峪关最为有名的悬壁长城脚下的石关峡口。进城再出城,临近石关峡口时,正在施工修路,柏油路没有了,变成了土石的便道。只一门心思奔着岩画而去,可是行至石关峡口,心里却开始犯嘀咕,在这峡口山沟里,究竟哪一块岩石上有岩画,画着的又是什么内容,此行是否能够幸运地找到岩画,这些都让记者有些担心。
停车问路,在悬壁长城的山脚下。我们遇到了一名皮肤黝黑、身材结实的中年男子,看似当地的村民。向他打听黑山岩画的具体位置,结果,这一打听不要紧,刚搭上话,陪同记者寻访的嘉峪关当地的朋友便问了一句:“请问您是杨永福吗?”得到肯定答复以后,朋友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次黑山岩画的线路选择算是有着落了。原来,无意间的打问,就刚好为记者请到了一位专业向导。
杨永福自小生活在石关峡口的长城脚下,被媒体称之为“农民修复长城第一人”,一直对长城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他因个人筹资修复石关峡口左侧的一段长城而为人称赞。
杨永福所修复的这一段长城恰好就是黑山岩画石关峡口的所在地。他陪我们徒步进入石关峡,峡谷内两侧都是峭壁陡崖,空间逼仄,不宽的山路曲曲折折,四周的山上黝黑尖利的巨石攒聚,寸草不生。而那些岩石表面经过炙晒风吹而变酥脆的石皮一层层地剥落,掉落在峡谷内。谷内,一条泉水流出,围绕着泉水生长着一片茂密的杨树林。
杨永福说,这个峡谷也叫黑山峡,黑山古称洞庭山,是马鬃山的一个支脉。就在这个时候,记者发现,在峡谷的右侧,有一块巨石,上书有字。待走近细看,石头上写着“最早、最晚玉门关遗址”。玉门关?又是最早和最晚?看到记者疑惑,杨永福说,这个和嘉峪关当地的历史有关,因为这里曾是西北边疆,政府依据版图设置关口,当中原势力强大的时候,玉门关是设在现在的新疆,当被关外的少数民族侵占时,玉门关就原搬迁至这里。也正因为如此,黑山峡也叫石关峡,而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泉水又恰好从这里流过,因而又叫水关峡。
就在与玉门关遗址平行的峡谷左侧,杨永福指着黑色的山石说道,你们要寻找的岩画,那里就有。
三步并作两步,记者来到左侧的峭壁下,抬头就能清晰地看见一只头顶长角的羊出现在峭壁上,线条虽简单但神韵十足。紧接着,在羊的右侧,我们发现了一条带有花纹的蛇的石刻,在蛇的下方,是一个高约半米的五层屋舍,好似庙宇的形状。在屋舍的最下方,我们还看到一些只有拇指大小的奇怪符号。我们猜测,或许这些符号也是在描述这些岩画的内容。
沿着这侧的石壁继续深入,在高高低低的岩石之上,记者又找到了一处蕨类植物的岩画。杨永福说现在眼前的这幅岩画,正是整个黑山岩画中,唯一的一处植物岩画。
此外,还有类似于狗、马、鹿、牛等动物的岩画,记者都一一找到了,这让人莫名地兴奋。最为重要的是,一处有人物与动物同在一处的岩画,直观地向我们展现黑山的先民们已经从简单的采猎进化到原始的牧业。
这些岩画,简略而不简单,只几笔就勾勒出来各种形象,而另外一些岩画由凿刻留下的凿点构成,形成两种迥异的风格。
黑山岩画大都敲击、凿刻在黑色发亮的岩面上,按照专家所提供的判断岩画年代的常识,年代越早的岩画颜色越黑,如果不细细辨析,有的岩画已与岩石表皮同色,几乎分辨不出刻痕。黑山岩画风吹日晒雨淋侵蚀后,绝大部分画面石垢呈茶色或浅褐色,专家推测,黑山岩画的创作时代,上限可能是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下限则为明、清时期。
黑山地区的先民来往更替,那么究竟是谁,才是这些岩画真正的创作者?
早在1972年5月的一天,酒泉钢铁公司黑山农场的一名职工,在四道鼓形沟里放羊。这一天,阳光正好,他的目光无意间落在了山边的一块岩石上,岩石上刻着的,正是后来被列为国宝级文物的黑山岩画。当月,人们在这附近共发现了31幅岩画,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凿刻手法,考古人员将它们定名为“黑山摩崖浅石刻岩画”,简称“黑山岩画”。
黑山岩画也许是先民们的呕心沥血之作,也许是茶余饭后的率性游戏,但记者觉得他们创作时的心态一定是非常自信和愉悦的,没有桎梏,他们的艺术性却臻于完美。
这些神秘岩画的创作者究竟是谁呢?
早在4000多年前,在嘉峪关黑山地区,就已经有羌族部落生活了。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有乌孙、月氏两个民族,到了秦汉,这里是匈奴人的领地,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河西走廊出现五凉政权统治,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又占据了这里长达90年。而在宋朝,西夏党项人统治了这里,并且在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武威建立了西夏王朝的陪都。蒙古族建立了元朝,结束了唐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明朝早期,黑山地区又是属于赤金蒙古卫的放牧区……
这些民族中的先民,谁才是黑山岩画的创作者?
但这些狩猎图却无法告诉我们究竟哪个民族是最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
四道鼓行沟是整个黑山岩画中,岩画最为集中的地区。在四道鼓形沟沟谷右侧一块突出的崖壁上,有一幅巨型舞蹈图,它距离沟底3.5米、高 1.28米,宽1.14米,是黑山岩画中最大的一幅岩画,也许,从这幅岩画中可以找到一些有用的线索。
这幅巨型舞蹈图,图画中共有32个人,分为3个段落,人物形象有领舞、独舞、群舞等,形态不一,它表明人物身份不一样,地位不一样,有双手插腰的,有单臂独舞的。除了舞蹈着的人们,还有巫师模样的在祭祀。祭祀、娱乐、生殖崇拜,是这幅巨型舞蹈图的主要内容。
可是岩画上的人物,只是简单的点线勾勒,并没有能够明确历史区间与创作者所在民族的精神风貌,仅仅凭借着岩画,来断定它们的创作者是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未免还有些牵强。
那么,在距离嘉峪关不到十公里的玉门市清泉乡,有一处火烧沟文化遗址,或许能从另一个侧面来证明。
火烧沟文化遗址出土的墓葬,都是一些侧穴墓,这些墓葬的形式,是先向下挖一个坑,然后从这个坑的旁边再掏一个土窑,最后把人埋在这个土窑中。而汉族人埋葬的习惯则是直接挖一个土坑,把人直接埋到里面。
在火烧沟文化出土的墓葬中,大多数死者耳朵上都戴有金属的耳环,并且每个人的头上,都戴着一个骨针,这个骨针在古代,是古人用来束发的工具。而汉族人,一般是不会佩戴金属的耳饰,并且也不会在发髻上别骨针。所以这种墓葬形式显然是一种少数民族风格的墓葬。
参阅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典籍,可以得出答案,在夏代的末期和商代的初期,甘肃和青海这一带,主要居住的是古代羌族部落。
除了在服饰与配饰、墓葬形式不一样之外,在火烧沟遗址众多的出土文物中,还出土了一种鱼形的、带着七个小孔的陶瓷器皿。这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叫陶埙,它是惟一与日常生产和生活无关的器皿。
出土的陶埙能够吹五个音,和现在七音节音乐相比,是比较接近的。这就说明这个陶埙的音乐表现形式,在当时已经非常丰富了。由此可以推断,在古代,当时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以及狩猎和耕作的闲暇之余,有人吹着陶埙,有人哼唱着歌曲,还有人翩翩起舞,诗化着原本琐屑的生活。
这就和记者在石关峡看到的一样。石关峡有树有水,时针在这里似乎也慢了下来,现在它仍然是附近的人们出游纳凉野餐的好去处。
黑山岩画直观地讲述了原始人的生存状态,也记述着,不论时空如何转换,我们原来分享着同一片大地
火烧沟出土的陶埙和黑山岩画中的舞蹈图,似乎在互相印证:河西地区最早的先民,就是这个能歌善舞的西羌民族,但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岩画上的老虎和蟒蛇又怎么解释呢?
之前发现的蕨类植物的岩画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
老虎、蟒蛇等动物的生存环境大多是在林泉丰美的地方,可是现在的黑山地区是地处西北的大戈壁,石山之上寸草不生。那么岩画上先民们描绘的蕨类植物,说明黑山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从古至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蕨类植物的生存环境对于光热、水分要求极高,有蕨类植物就意味着当时这里温暖潮湿、雨水充足、植被旺盛,适宜动物繁衍生息。
黑山岩画距坡底最低者半米,最高者在5米以上,画面大小不一,高在0.2-2.4米之间,宽在0.3-3米之间,可细分人物和动物画像。动物有马、牛、羊、鸡、犬、鱼、鹿、虎、狼、蛇、龟、鹰、雁、骆驼等多种。描绘的场面有舞蹈、围猎、射雁、骑马、骑骆驼、虎逐牛羊、野牛相抵、狩猎、列队练武射箭等等。其中狩猎分为单猎、围猎和群猎三种。画面人物姿态各异,头上均耸立着长长的尖状饰物。画面没有农业生产活动,军事操练只有弓箭,不见刀、矛等兵器,反映的全是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
居住在黑山地区的这些游牧民族,当时主要的生产生活活动以及食物来源就是靠狩猎和打猎,所以,黑山岩画以狩猎为主题的图案,占了半数以上。
可就在这些展现游牧民族的狩猎图中,有一个共同而又奇怪的特点:就是人和动物的比例明显失调,动物显得非常高大,而人则异常渺小。从有些岩画中,可以看出,已经有了驯化的猎犬在捕食,可是,人物形象的大小却只有动物的十分之一左右。
古代的人为什么要自我矮化呢?有一种解释是说,当时人口比较少,人的力量在这些凶猛的野兽面前还比较弱小,所以就总觉得自己处在群兽的包围之中,危机四伏,缺乏自信。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些动物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图腾崇拜。
风越来越大,天色渐晚。峭壁上的岩画,似乎也渐渐地与黝黑的岩石融为了一体。风过叶动,杨树林发出的声响也越来越大,一股子寒冷与荒凉慢慢袭来。
时至今日,由于受到自然与人为的双重影响与破坏,岩画正在以非常惊人的速度消失,但是由于受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还没有专门有效的保护措施。
所以,在市区内的黑山岩画石刻群园内,为方便人们看到这些藏在深山里的岩画,在这里,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复刻,人们可以不用跋山涉水就能看到古老先民们留下来的宝贵遗迹。
岩画是古代游牧民族给后人留下的一份厚礼,它直观地讲述了原始人的生存状态,也记述着,不论时空如何转换,我们原来分享着同一片大地。
文/图 兰州晨报记者 周言文 刘小雷
新闻推荐
强工兴市铸辉煌转型发展谱华章——玉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综述玉门枸杞方圆玉门国家公园——波浪谷周欣玉门科陆三十里井子风光储电网融合验证示范项目。马晓光玉门城市建设一瞥。杨棋焜...
玉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