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蓝领”俏乡村
本报通讯员 蔺晓燕
“我和村里的十几个姐妹组成农活务工队,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制种公司后,又到家门口的种植基地就近打工,每天工资都在100元以上,干完活就能拿到现金,找我们干活的老板可多了。”玉门市赤金镇朝阳村的留守妇女王金玉说。
农忙时节,在玉门市田间地头上,活跃着100多支“农事务工服务队”,这些从土地流转中解放出的农村闲散劳动力组成的创收队伍,在春耕秋收、田间管理等农忙时节,活跃在全市参与土地流转的1000多个“家庭农场”、种植基地、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的田间地头,不但为缺乏劳动力的大场大户解除了后顾之忧,而且在自家门口当起了“农业车间”收入不菲的“产业蓝领”。
玉门每年有近13万亩以上的耕地流转,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不断提高。很多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使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用工荒”。 一些未外出务工的农民和留守妇女瞄准市场,自发成立各类“农事务工服务队”,他们到缺劳力、缺技术的农户家中承揽农活,到土地流转大户和家庭农场开展有偿种养、管理、采收、包装、销售等服务,通过钟点工、季节工等形式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闲时打工、忙时顾家,相对松散自由的打工方式,挣钱顾家两不误。我们朝阳村90%以上的土地都已经规模化流转,大多数农户都选择在家门口的种植基地务工挣钱,每人每年可获得6000-15000元不等的劳务收入。”赤金镇朝阳村支部书记王新国介绍说。如今,在玉门市共活跃着4600多人的“农事务工服务队”,这些服务队通常以村组和自然村为单位组队,或四五人一组、或十几人二三十人一组,对内互助帮忙,对外创收赚钱,每年可在家门口务工4至5个月,人均收入万元左右。
新闻推荐
本报玉门讯今年,玉门市深入实施“强工兴市、转型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工业发展基金和“四帮一联”、“六个一”等工作机制,努力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市直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积极走访企业,逐户了解情...
玉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