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建小康 难点在“老乡” 甘肃河西走廊纪行之二 《经济日报》记者 王 晋 李琛奇
西部建小康难点在“老乡”
甘肃河西走廊纪行之二
无土栽培的生菜青翠欲滴、美丽的四季红果生机勃勃、150斤的巨型南瓜一人抱不住、奇异的砍瓜砍了还能长……在酒泉市肃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泉湖万亩核心园,各具特色的农产品让人大开眼界,园区俨然一条现代农业观光长廊。
“西北干旱多沙,缺水缺土。我们规划建设了这个示范园,搞水培、雾培、有机质无土栽培。你看,这种有机质是用秸秆、棉籽壳、牛羊粪等合理配比而成的,这项技术还获得了国家专利。”泉湖乡党委书记陈冲自豪地介绍,去年的西北非耕地农业利用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总结交流会就是在这儿召开的。
这个示范园规划占地1.2万亩,计划投资1.3亿元,引进了8家“农字头”企业和4家专业合作社,辐射周边7个乡镇、60多个行政村的近10万农民。去年,当地实行大规模土地流转,由村委会与农户签订13年的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流转尊重农户意愿,价格以听证会形式、参照周边流转价格确定,每3年动态调整一次。陈冲说,“算下来,农户除了得到土地流转的收益,还可以在园区做产业工人领工资,风险降低了,亩均纯收益达到2700元左右。去年,泉湖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00元。”
酒泉是个传统农业市,总人口1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万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我们确立了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目标是到2016年农民人均收入在2011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16554元,年均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酒泉市副市长李永军介绍说。
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目标,酒泉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做精第一产业的7大战略:精心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城郊型农业;精育产业,构建特色精品产业体系;精细管理,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精准生产,加快农业标准化步伐;精深加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精确对接,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精密部署,加快移民群众扶贫开发步伐。
“东有寿光,西有春光”。酒泉春光市场是甘肃省第二大农产品批发市场,有1500多家商户入驻,每天客流量2万多人次,去年市场交易额达到15亿元。春光公司总经理秦天成告诉记者,“我们坚持‘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发起成立了春光农产品流通协会,免费为农户发布种植技术和市场需求信息、价格信息,已带动周边3万多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形成了超过200万亩的特色果蔬种植基地。”他们计划近期投资3.6亿元再建一个春光市场,预计年交易额将达到22亿元,交易量达到200万吨,成为“西北第一、世界一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敦煌种业百佳食品有限公司是从外地引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该公司总经理岳宗博告诉记者,公司由敦煌种业和山东百佳公司合资兴建,主营脱水蔬菜,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酒泉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生产的洋葱品质好,做脱水蔬菜成本比别的地方低。”去年公司销售脱水洋葱5000吨,带动当地洋葱种植1万亩左右,在脱水蔬菜行业里位列第一。与公司签约的农户每亩地纯收入千余元,公司提供种子、技术等服务,降低了农户的风险。
都说戈壁滩是不毛之地,但肃州区总寨镇却在戈壁滩上建起了1400亩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记者看到,外面大风裹挟着黄沙吹过,一座座大棚里各类瓜菜生机盎然。种植户范立德告诉记者,大棚是政府投资建设的,以补贴价出售给农户。“2009年,我试种了4个大棚,当时还有些怀疑,戈壁滩真能种出蔬菜来?干了3年,就把成本收回了。这几年,挣了钱就扩大生产,现在已经有了14座大棚。没想到这石头缝里也种出金子!”说到这里,范立德开心地笑了。
在酒泉,有一个特殊群体成为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最难的难点”。改革开放以来,因疏勒河项目、九甸峡库区等工程建设需要,酒泉农村先后接纳了16万外地移民。移民们背井离乡,对当地生产方式不熟悉,家底非常薄、致富门路少。酒泉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别的地方是城乡二元结构,酒泉是特殊的‘三元结构\’,没有16万移民脱贫致富,就没有酒泉市的全面小康。”
从市区西行110公里,记者来到玉门市独山子东乡族乡。这个以移民为主体的乡共有1615户、7470人,开垦耕地2.9万亩,但耕地中盐碱地占76.8%,沙地占26%。盐碱地上,有的地方已经长出了麦苗,有的地方则寸草不生。“这是改良过的耕地,今年基本没啥收成。但为了改良土壤,还要坚持种下去。政府给村民提供化肥、粮食直补、低保等,还需要三五年才能把土壤改好。”东乡族乡畜牧站站长马志明说。
乡党委副书记王永幸说,“我们正在采取综合措施,开挖排碱沟、拉沙换土、种植耐盐碱作物、打排碱井等,争取尽快达到‘人均一亩高效田、户均一亩增收棚、户均输转一个劳动力\’的目标,逐步培育起以种植枸杞、设施养殖、劳务输转为主的增收产业。”
去年东乡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512元,今年预计实现2989元。金旺村村民马成虎是2009年从东乡县搬迁来的,一家8口住在5间土坯房里。“这边虽然条件艰苦,但土地多,打工也方便。去年我家种的枸杞让雨水泡坏了,收入不高。今年如果能有个好收成,加上还有卖羊的收入,全家收入能到10万元,相信日子会慢慢好起来。”马成虎对未来充满期待。
“小康要同步,关键在西部”、“全面建小康,关键看老乡”,让西部的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中的关键、重点中的难点。虽然任务艰巨,但酒泉人满怀信心。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45元,增长18.2%,是历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载8月8日《经济日报》)
新闻推荐
【三农聚焦】本期焦点:甘肃省粮食生产缘何实现十连丰甘肃省粮食生产缘何实现十连丰——写在2013年全省秋粮及粮食总产取得丰收之际本报记者王朝霞秋收冬藏,又到一年收获盘点之际,丰收的喜悦弥漫陇原...
玉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玉门,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