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古寨绽放异彩 ——甘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调查(上)
本报记者 吴正楠 实习生 车永春
大山深处的村寨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民族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了。借助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的实施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甘肃省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去年,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党城湾镇马场村、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麦贡山村、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枹罕镇拜家村、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坪庄乡韩则岭村以及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旺藏乡茨日那村被国家民委批准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大山深处的保护实践
3月5日,首届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在陇南文县隆重举办,众多游客蜂拥而至,在大山深处亲身体验白马人独特的民俗文化。
生活在陇南文县白马河畔的白马人,是古代氐人的后裔,又称“白马藏”,当地依然保留着古朴原始的民俗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奇风异俗,具有原始风貌的群体祭祀舞蹈“池哥昼”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白马人居住的村寨保护建设的不错,特色很鲜明,值得一去。”前去参加首届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的旅游专家郑本法说。
近年来,文县以原生态的理念大力改善白马人聚居区的道路、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条件,培育致富产业,大力挖掘传承白马民俗文化,改造和新建的民居外观、小景点、小花园、古磨房、民俗文化主题公园都彰显了白马特色。去年9月,文县铁楼藏族乡麦贡山村被国家民委批准成为首批340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
山路弯弯,春意盎然。走进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墩村,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条条通到每家每户整洁干净的水泥硬化路,大街小巷周边是一幢幢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砖瓦房,新建的保安族文化广场上孩子们在尽情地戏耍。
大墩村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保安族的主要聚居地,保安族人口占全村的83%。大墩村文书马文龙告诉记者,近年来,政府先后投入资金730.3万元,从道路建设、畜牧发展、村文化培训设施建设等11个方面对大墩村进行项目扶持。通过这些措施,大墩村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通电、通广播电视,全面消除了土坯房和危房,核桃育苗、畜牧养殖等富民产业也培育了起来,群众生活面貌有了极大改善。
为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建设,临夏州以项目为依托,积极整合特色村寨、整村推进、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资金,实行“管理主体不变、使用性质不变、拨付渠道不变”的资金整合原则,全面改善了特色村寨基础设施。
自2009年以来,甘肃充分利用人文资源和生态自然风光等优势,对分布于8个市州19个县市的24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了持续保护。
刻不容缓的保护行动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平台。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现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41.0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43%。民族地区总人口33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2.9%。甘肃有2个民族自治州、5个民族自治县,这些地区保留着大量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在甘肃,这些民族特色鲜明的村寨多位于陇南、甘南、临夏等边远落后地区,贫困问题突出。受自身自然条件限制,这些地区经济转型困难、发展缺乏后劲。加之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一些村寨只有妇老弱小,使得民族文化传承遭受巨大压力,许多传统民居正被造价低廉的简易建筑所取代,村寨的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正在急速消失。
基于此,推进和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程已成为延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原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和宗教历史价值的关键所在。
从2009年起,国家民委与财政部开始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2012年国家民委又出台实施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此后,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也正式启动,在这一背景下,甘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工作得以大力推进。
记者了解到,甘肃在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政策的同时,紧抓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活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两个共同示范建设和“1414”对口支援等政策机遇,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有限资金大打民族牌,争取各方面对民族地区的支持。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甘肃用于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整合资金已达3.43亿元。
“保护这些特色村寨,不仅能有效改善村内基础设施条件和群众生活条件,还将使村寨原有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和宗教历史价值得以传承和延续。”甘肃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谢羽说。
突出特色精心打造
甘肃自实施特色村寨保护发展项目以来,选择在民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特色较浓厚,可持续发展条件较好,人口相对集中、靠近公路、靠近城镇的地方进行选点建设,实施扶贫连片开发、民房改造、道路硬化、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合力助推,进行集中开发建设,有效改善了项目实施地区的人居环境。
临夏市通过捆绑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1.6亿多元,突出拜家村回族民居风格,建成民俗特色铺面2768间;建设以卷棚为显著特点,装饰有统一样式的砖雕、水泥雕的特色民宅202户;建成了具有民族建筑特色的文化广场;建成的民俗幼儿园与拜家村民族特色民宅连成一体,成为枹罕镇民族文化特色村寨保护项目建设中的一个亮点。村委会原址修建三层拜家村民族文化展示楼,用于回族服饰、装饰、生活用品、生产用具的收集保护。同时,还建成集雕刻、绘画、书法等集多种艺术为一体的民族村牌坊门1座,在枹罕山庄整体搬迁4户八坊回族民居四合院。
东乡县坪庄乡韩则岭东乡族村,突出东乡族独特建筑风格,对韩则岭拱北周边的三个社85户居民,每户规划整体修建特色民居房屋各5间、砖雕特色大门一座,对村社主巷道围墙进行统一的穆斯林风格的装饰。同时,投资1900多万元,在韩则岭拱北西侧,修建了一座具有东乡族风格的《古兰经》珍藏馆。
夏河县拉卜楞镇塘乃合村的传统民族演唱、民族用品加工及各种风俗遗存是安多藏区各村落中保留最为完整的。塘乃合村自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以来,共整合资金1032万元,实施了150户群众房屋主体改造、村道硬化、民族特色风貌改造等项目。
卓尼县尼巴乡尼巴村是藏族聚居村,距离县城70多公里,村寨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每座房屋“外不见木,内不见土”,建筑格式独具匠心,是安多藏区历史最为久远、保留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宏大的民宅建筑,被称为藏族民宅建筑的“活化石”。尼巴村自实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项目工程以来,共整合资金2070万元,先后进行了村道巷道硬化、文化设施、提防工程、人畜饮水改扩建、藏式榻板房改造等建设项目,实现了村寨发展与保护的共促共赢。
甘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项目的实施,既保护了优秀传统文化,又使村寨具备了在多方面发展的基础,使一些面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服饰文化等得到保护和发展。甘肃省社科院研究员、西北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主任马东平认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对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和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闻推荐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全境面积为6.67万平方公里,约占酒泉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和整个甘肃省面积的14.8%。”这是记者在肃北县国税局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更让人诧异的是,竟然每个国税干部能都准确地说出...
肃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