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老妈妈”和他们的“兵孩子”跨越半个世纪的深情守望
这天是八一建军节的前一天,顶着骄阳,85岁的熊燕芝和80岁的于月英带着为“兵孩子”准备的鸡腿、油饼和水果,早早到社区大院等待“老妈妈服务队”其他成员。
“又有一个多月没见我那兵孩子了,最近野外驻训很辛苦,不知道他适应得怎么样。”熊燕芝老人说。
“我那兵孩子可争气了,入了党,当了班长,现在成了连里的重点培养对象。他对我就像对亲人一样,一放假就来看我,给我带营养品。”于月英老人说。
两位老人所在的东文化街社区前身是肃州区大众街居委会。1969年开始,社区便与驻酒某部通信连开展了一系列拥军爱民活动,两位老人是社区开展“驻地有个家、心系老妈妈”双拥共建结对认家活动开展以来的第一批队员。50年来,“老妈妈服务队”数十年如一日,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部队官兵,坚持为部队官兵缝补衣裤、拆洗被褥近5000余件,绣制鞋垫8万余双,成了战士们在驻地的另一个“家”;50年来,“老妈妈服务队”搭起了部队与驻地双拥共建的桥梁。通信营官兵一代接一代坚持在社区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积极参加环境卫生整治、平安社区创建、学雷锋志愿服务、国防教育等活动,为社区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老兵熊奶奶和新兵路庆宽
今年20岁的路庆宽是去年9月入伍的。今年5月,他跟“老妈妈服务队”的老成员熊燕芝老人结对认亲。熊奶奶非常疼爱他,每逢他“回家探亲”,总是变着法儿给他做各种美食:红烧肉、卤猪蹄、卤鸡蛋、韭菜合子……
吃饭时,路庆宽喜欢听熊奶奶讲她年轻时当兵的故事。熊奶奶16岁时怀着参军报国的梦想,从老家湖南参军入伍。离开山清水秀的湘阴老家那天,正好是阴雨天,她坐在船上,唱着苏联歌曲《再见吧,亲爱的妈妈》,跟她的母亲挥手告别。隔着滚滚的湘江水,母亲的身影变得越来越小,她分不清脸上流的是雨水还是泪水。那一个月,她先坐船,后坐火车,再坐卡车,整整走了一个月,最终来到了驻扎在戈壁深处的新疆某部队。艰苦的岁月里,粗茶淡饭挡不住她火热的干劲,严酷的自然环境磨炼了她的意志和体魄。在部队,她一干就是18年,从一个娇弱的湘妹子成长为一名雷厉风行的女排长。
路庆宽感受到,军旅生涯让熊奶奶这一生受益无穷,军队培养了她坚强的意志和乐观自律的生活态度。如今,熊奶奶依然坚持读书看报、锻炼身体,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她对党和军队充满深情,耄耋之年,依然活跃在居民小区党支部的党建工作中,活跃在社区组织的各项拥军活动中,一丝不苟地为支部会议做记录、保存党建资料……
“兵爷爷”“兵爸爸”们的深情厚谊
在“老妈妈服务队”到部队慰问的人群里,记者注意到了一名男士,和“老妈妈”们准备的“美食包”不一样的是,他带来的是“精神食粮”。
18岁的新兵邬灿可打开了“爸爸”李鸿林带来的节日礼物,一本书的扉页上写着:“灿可,好男儿立志报国,愿军营这座大熔炉,淬炼出最优秀的你。”
邬灿可是李鸿林通过今年结对认亲活动新认的“兵孩子”。李鸿林说,书籍可以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希望邬灿可在紧张训练的同时,不忘学习,不忘进步。结对认亲后,他每次都要给邬灿可带几本书。这次来之前,他到书店选购了10本书,不仅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性的弱点》等经典作品,还有《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等励志书籍。
齐年超是指挥通信连战术结点班6班班长,和他结对认亲的是社区82岁的老党员于成德。于成德的老伴王桂兰曾是“老妈妈服务队”的成员,十年如一日,为部队官兵拆洗被褥、缝制鞋垫。2004年,王桂兰老人去世后,于成德开始替老伴参加拥军活动。作为酒泉市书法家协会的会员,他利用自己的专长,为部队送书法作品,每逢节假日和“老妈妈”一起来慰问部队官兵,鼓励新兵刻苦训练,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优秀的人民子弟兵。
在“老妈妈”和“兵孩子”的座谈会上,徐子森拉着“老妈妈”周凤英的手,动情地说:“妈,谢谢你鼓励我,支持我,给我无私的爱,让我树立了扎根部队、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决心。我本来打算两年服役期满就回老家的,现在我上交了留队申请书,打算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淬炼成钢,争做排头兵。”周凤英看着“兵孩子”坚定的眼神,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本报记者陈燕
实习生张小霞
新闻推荐
切实抓好整改落实 市委第一巡察组巡察市委直属机关工委情况反馈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周爱玲)7月26日,市委第一巡察组巡察市委直属机关工委情况反馈会召开。巡察组向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反馈了巡查情...
酒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酒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