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 圆 戈 壁 记苏海的生态农业创业路

酒泉日报 2018-05-09 08:43 大字

我奋斗

来到位于肃州区总寨戈壁农业产业园的酒泉康多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苏海正带领员工对秸秆、尾菜、粪便等原料实施高温发酵工作流程。

随着肃州区戈壁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所认可采用。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发展戈壁生态农业,首先要解决戈壁滩上没土种植的问题,也就是说要生产出能够代替土壤的栽培原料。

在总寨戈壁农业产业园的高标准日光温室里,一排排和枕头一样大小,里面装有作物栽培基质的袋子摆放得整齐划一,这是肃州区研制开发的温室蔬菜栽培基质,农户把它形象地称为“基质枕”。这项技术的研发者就是苏海和他的团队。

今年53岁的苏海,曾经在兰州的一家生物有机肥生产企业工作。工作期间,他通过潜心学习研究,基本掌握了生物肥的生产技术。同时,他发现把秸秆、尾菜等农业废弃物加工成基质,生产出的有机生态蔬菜品质好、市场前景广阔,便萌发了自己发展有机生态农业的想法。

2012年,苏海怀揣梦想,从老家定西来到肃州,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当时,我看到肃州区在戈壁滩上建温室、种蔬菜,而且一部分温室种植用的是无土栽培技术,戈壁滩上光照时间充足,再加上用祁连山雪水灌溉,肯定能够培育出品质更好的有机蔬菜。因此坚定信心,在总寨戈壁农业产业园建厂,专门研发无土栽培基质。”苏海说。

在肃州区蔬菜技术部门的支持下,苏海带领科研团队通过反复试验,于2015年生产出了第一批无土栽培基质。

企业要发展,市场是关键。苏海带着基质产品,进园区、访农户、跑市场,通过大量试种推广,公司生产的无土栽培基质逐渐被种植户所认可。苏海说:“我一直坚信,只要是好的产品,就肯定会有市场,肯定能够被农户接纳。在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我们的努力下,产品销路打开了,企业效益也一年比一年好了。”

一册陈旧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他每年的产量、销量以及盈亏状况。2015年生产有机肥1000多吨(其中基质400吨),销售三分之一,亏损近50万元;2016年生产有机肥5000多吨(其中基质2000吨),全部销售完毕,产生效益200多万元;2017年生产有机肥6000多吨(其中基质3000吨),产生效益400多万元。

从这一组数据中,看到的不仅仅是苏海的企业由小到大、由亏转盈的轨迹,更看到了无土栽培基质在企业生产量中逐年增加的比重。

近几年,肃州区的戈壁农业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已种植蔬菜的达1.2万亩,对基质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面对这一形势,苏海及时调整生产布局,扩规模、上项目、下订单,大批量生产无土栽培基质,并不断攻克难关,研发出配方更加科学、生态环保效果更佳的现代种植基质。苏海介绍说,刚开始生产的基质,技术上是不过硬的,通过几年的反复研制,无土栽培基质从过去的少量生产到现在的规模生产,从过去的散装基质到现在的基质枕和基质袋,每年都在进步、发展,目前的生产量基本可以满足肃州戈壁农业种植需要。

一项技术激活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究竟为生态农业发展带来哪些变化,为农户能够带来哪些效益,这是人们最关心的。

生产无土栽培基质,秸秆、尾菜、粪便、炉渣等农牧业废弃物是主要原料。苏海算了一笔账,仅2017年,该公司共收购秸秆、尾菜等原料8000多吨,按照每户农户15吨计算,每吨150元,周边农民出售农业废弃物户均就能够收入2250元,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无土栽培基质的使用,不仅解决了发展戈壁蔬菜产业没有土的问题,而且无土栽培具有省水、省肥、省工、省力等优点,用水量相比大田节约了四分之一,棚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除了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以外,使用发酵而成的生长基质,基本不需要农药、化肥,再加上戈壁滩丰富的光热资源,生长的蔬菜不仅高产高质,而且绿色环保无污染。

今年,公司与中科院、甘农大等单位联合,积极改进生产工艺,引进起爆生物菌种和生产技术,走上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路子,公司已取得尾菜、秸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还田技术、基质复配生产等6项专利。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六年的奋斗历程,有艰辛、有曲折,更有收获、有希望,戈壁滩圆了我发展生态农业的梦想。”苏海感慨地说,他计划在周边地区开办分厂,扩大规模,拓展市场,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人吃上绿色环保的蔬菜。

□苏尚全

我幸福

新闻推荐

五一小长假酒泉市共受理消费投诉举报建议18件同比增长100%

5月2日,记者从市工商局获悉,五一小长假期间,市工商局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指挥中心共受理投诉、举报、建议18件,其中投诉11件、举报4件、建议3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0%。据介绍,五一期间,消...

酒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酒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