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读杨绛作品《我们仨》

甘肃经济日报 2016-07-06 23:39 大字

□赵云霞

窗外,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一眼看到书架上的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不由地又拿了过来,想起当时此书刚出来时买回来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口气读完的心境和前几天听到一百零五岁的杨绛先生仙逝的消息,万般思绪在心头,忆书亦忆人。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是本家庭纪事散文集,2003年6月出版上市,书中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人。当时,此书因其真挚的情感而深深打动读者,成为2003年的超级畅销书,更因其优美隽永的文笔而在读书界产生巨大反响。《我们仨》是一部展示作者家庭生活和情趣的纪事,共三部。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写作者和爱人老时的心境和梦魇,预示着老年夫妇的落单、凄惶和悲伤。九十岁老人倾注在笔端的,是思念泉下至亲的深情,还有对岁月的无奈,是它剥夺了一切。老去是如此无可奈何,无力挣脱的困局。读这一部分时我是沉迷于书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我觉得作者其实是想表达一个愿望:就是人不要生老病死,而是和亲人爱人相伴永生永世。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是用梦幻的形式写了作者爱人钱钟书得病住院和女儿钱瑗得不治之症去世的情景,用古驿道、客栈、水道、船这些物象,让人有在阴曹地府边缘游荡的感觉,飘浮着丝丝的凉气,让读书的人感觉到一阵阵的发冷。用独特的写法表达出了情感的沉痛,让人看了压抑、沉重,就像在梦幻中的阴郁、不确定。写到圆圆的病倒,杨绛先生是用一种平静的语言叙述,这更加给人以痛惜和叹惋。正如文中写的“心上又绽了几个血泡”。这么好的一个孩子,为什么天不借以年寿?痛哉!哀哉!更为凄惨的是白发人看着黑发人先走。两年内父女先后去世,留给生存者的是“好生过”。读这一部分时我是跳着读,因为心中时常会觉得特别痛,不能够平静下来。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记叙了作者一家三口与世无求,与人无争,仨人相守的生活操守。文章是从杨绛先生爱人钱钟书和她两人结婚后到英国牛津求学开始写起,写了他们的读书生活与交往。看到了这一家人的朴实生活,同时也目睹了他们和谐进取、相濡以沫、恩爱一生的人生格调。读这部分,我觉得杨绛先生真的是很幸福,她有个好丈夫,还有个好女儿。正如她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一对夫妻,一个女儿,构成了先生的一家!这确实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但是,这也是一个悲情的家庭!起先,我不这么看,只是在读完整部作品后,我才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总结了一下,这种悲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先生的一家始终颠沛流离,从国外辗转到国内,而后在国内又不断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时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居所!先生家庭的这一路上,饱受了太多的心酸痛楚,而这又是常人所无法忍受的!第二,先生并没有一个快乐的晚年。当先生与丈夫钱钟书还在世的时候,他们那被先生喻为“此生唯一杰作”的可爱女儿却因病先离他们而去!一年后,丈夫钱钟书又离先生而去!此后,在这个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独地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个年过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个人承受着这巨大的悲痛的?第三,从书中可见,先生是无比的怀念着女儿!那书中所描写的场景一一再现,让我们感受着一个平凡母亲对孩子的百般疼爱,看出一个可爱孩子对母亲的万般孝敬!而当女儿真的离自己而去时,先生便将对女儿的思念幻化成了这部作品!因为在一开始,先生并没有写此书的想法,反而是自己的女儿在生病住院期间一直在写着《我们仨》,只是后来女儿离去,先生为完成女儿的这一心愿才下笔写这部回忆录!而当时先生的身边已没有了女儿,没有了丈夫,只有先生自己!

读完书后,在我看来,先生的这部作品是谈不上伟大的,因为它毕竟只是一部甚为简单的回忆录!但我觉得它绝对是一部堪为一绝的动情之作!是这位已达九十二岁高龄的老人,面对着丧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床榻前完成的动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纯朴的语言将读者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所以在字里行间,我可以感受到先生对逝去亲人的无比追忆与怀念,多次为之落泪!当读到作品最后时,我仿佛感觉到先生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趴在床上不断啼哭的婴儿,她需要亲人的怀抱,她需要亲人的温暖,任身边的人怎么相劝,她却始终啼哭着,因为她太思念她的亲人啦!是那种痛彻心扉的思念!所以我说,这部作品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澎湃着读者的真情!

再想,先生写这部回忆录就只是为了单纯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吗?想必先生是在用她的方式叩问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始终铭记一个永恒的话题:亲情!是啊,伟大、无私的亲情!先生的家庭是那么的平凡,但为何当我们去拜读时,仍会被深深地打动呢?我想,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也一直怀有着一份亲情!只是我们都太过于遗忘,只是在被别人感动时,我们才想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是啊,人为何一定要这样呢?总是等到失去后才学会珍惜,懂得亲人的珍贵!

最后,说明一下,我为何要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呢?因为看完这部小说后,我查阅了相关资料,看到很多读者都称呼杨绛女士为“先生”,想是为了表达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这个称呼,也是为了表达我的崇敬之情!还有,作品中有一段写的极为动情,也倍为伤感,看到这段话时,我的心中也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凄凉!

“人世间会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乐乐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我再次拿起《我们仨》,起了一个妄想,倒过来活一次———一生下来就老态龙钟,然后越来越年轻,那该多好。

读杨绛先生的书,如赏一方玉,叫人看去油生宁静心情;还准确、不枝不蔓,叫人体会到一种清洁之美;温和、润泽,淡淡却持久地散发和透露着内在丰富的生命律动。而在她文章里,能够读出她的乐观,豁达,平和,睿智,潇洒和些许的无可奈何。像杨绛先生这样老一辈的作家经历了战争的动荡,文革的煎熬,早已将生死,悲欢,得失看得很淡很淡了,因而他们可以平静地叙述动乱年代各种令人心酸的故事,而他们的欢乐才真正感人至深,他们的悲伤才真正震人心魄。正是杨绛的散文让我明白了,原来有一种欢乐很悲伤,有一种悲伤很淡定。杨绛先生爱读书,她说: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得情趣会思考的人;在她看来,“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的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她说:“喜欢读书,就是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酒泉市国税局)

新闻推荐

“学做”互进强党性“改促”并举当先锋——酒泉高速公路管理处“两学一做”侧记

本报通讯员 达红梅 自“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酒泉高速公路管理处以“学”为先,以“实”为底,用从严从实的作风、有效管用的举措,精心组织,务实推进,在全处上下形成了...

酒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酒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