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戈壁红柳情——读《红柳滩的女人》有感
万丽红
连日沙尘,最适合读书。拿起《红柳滩的女人》这部长篇小说,便不忍释卷,思绪跟着一群大西北的养路工们走进了火一样炽热、风一般纵情的红柳滩。
《红柳滩的女人》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者王哓琴是酒泉公路管理局基层养护单位的普通职工。历经三年笔耕不辍,终获酒泉市第三届飞天文艺奖二等奖。“一个姑娘和一群女人,迎风斗雪,奉献青春。红柳、锁阳、奇石……,”在贯穿“红柳精神”主线的同时,读者也被神奇的红柳滩和这片热土上的人们深深地感动着。小说从养路工入手,逐渐放大到诠释精神和灵魂的创造性这一高度上来,虽然讲述的精神话题蕴含在小人物身上,但表达的主题就是——“精神”。作品中的红柳姑娘代表着一个群体,一个时代的烙印,小说打造出的红柳精神更加真切地诠释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物质文明发展到什么程度,任何时候,精神阵地永远都不能丢!”曾几何时,一些人自以为功成名就了,就慢慢地习惯于追逐奢靡享乐之风,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薄了,表现出价值观混淆,有些人向组织讲条件、要待遇,推诿责任、逃避困难,这些都与红柳精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红柳精神是解决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万能药,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小说里描述的女驾驶员叶子、女技术员莫慧和段长“马王爷”的养路生涯,又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二十多年前。作为一名公路人,小说中有我们驻守荒凉寂寞的道班、奉献青春的缩影。想起一招工就被分配到了敦煌段最偏远的长草沟道班的苦日子,上班第一天,我们20多个年轻人挤在一辆破旧的敞蓬车里,到当金山顶清理塌方,一天下来手上打满了血泡,晚上枕着呼啸的风声任泪水恣意地流淌,难挨的心情无法形容。当我第一次把自己挣到的几十元工资和先进工作者的奖状交到父亲手中,父亲欣喜的眼神让我觉得好自豪,也不觉得当养路工很丢人了。人,就是这样,当你看到希望也就有了力量。从此收起了没用的眼泪,不再怨天尤人,安心地当起了养路工。长草沟道班地处甘、青、新三省交界处,海拔2700米,是国道215线的必经之地,记忆中这里只有寒冷和呼啸的风声。爱美的我们常年离不开臃肿的棉大衣,白菜、土豆和干馒头是主食,常年喝着枯井里的“高蛋白水”,现在一想起来胃里还会条件反射地作呕。老班长、老职工们轮番给我们上政治课:“你们知足吧,我们那时候晚上睡的地窝子、大帐篷,缺吃少喝的,每天步行去养路。你们现在够幸福了……”我们只好“知足常乐”,盼着吃顿红烧肉或是到县城逛街这样的美事儿。就这样,每天重复着筛砂运砂、挖油包、整路肩、炒油砂,甚至掏厕所这些苦、累、脏的活。因为年轻,大集体生活中同甘共苦的日子倒也充满了欢声笑语。一晃快30年了,曾经的姑娘小伙都已是人到中年,他们吃苦耐劳的影子像一棵棵与严寒争春的红柳,给我温暖和力量。
掩卷沉思,忆往昔,曾经艰苦偏远的道班已由现代化的养护工区取代。昔日尘土飞扬、高低不平的砂砾路面已改造成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我们坐着干净舒适的大巴车上路作业,热腾腾的工作餐送到路上为职工加油鼓劲,机械化养护代替了大部分重体力劳动。下班后,工区的小浴室、小洗衣房将油污和辛苦一洗了之。温馨的职工书屋、健身房和全履盖的WIFI,为大家提供了学习娱乐的良好环境。
我感慨,坚持、坚韧和坚强的红柳精神支撑着一代代的养路工们在戈壁滩上创造了奇迹,这种精神将被一代代的护路人传承下去,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肃州公路管理段)
新闻推荐
见习记者周昕媛 对于越来越多的家庭来说,可爱的小猫、聪明的小狗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家庭成员之一。走进超市,宠物的专用商品让人眼花缭乱。主人对待它们如同对待孩子一般,做美容、吃打虫药、修剪...
酒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酒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