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视点】纪录片《敦煌画派》的画里画外

甘肃日报 2016-01-20 07:37 大字

【视点】纪录片《敦煌画派》的画里画外

常沙娜临摹整理的敦煌壁画供养人服饰

莫高窟壁画临摹场景

常沙娜和父亲常书鸿

唐勇力岩彩画《敦煌之梦2》

259窟菩萨胸像

□本报记者 王莉

5人制作团队,历经3年时间,走访18个地区,跨越几万里路,采访上百位美术家、理论家,收集数千幅画作图片和历史照片,制作出6集长达4个多小时的纪录片《敦煌画派》,并于1月19日晚起在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10年来,央视共播出这个团队的9部作品:《敦煌画派》《大河西流》《祁连夜光》《黑戈壁·黑喇嘛》《敦煌书法》《玄奘瓜州历险记》《传世象牙佛》《敦煌伎乐天》《黑戈壁剿匪记》,累计达到40集。

看到秦川第一眼,记者突然想起了一首诗,“我还是喊出\——敦煌\喊出这把刀子\喉咙才有滴血的畅意”。是的,秦川就是这样一个为敦煌文化酣畅嘶吼的人。12年来,他奔波在大漠戈壁,先后制作了《大河西流》《敦煌伎乐天》《敦煌书法》等一系列分类详解敦煌艺术的纪录片,在业界颇有口碑。6集纪录片《敦煌画派》是他和酒泉纪录片制作团队的最新力作。

1月19日,《敦煌画派》正式亮相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有人说,它在为一个传承千年的古老画派立言立论;有人说,它呈现了千年流变的技法掩映下的敦煌艺术精神;还有人说,它反映的是敦煌文化,契合的是“一带一路”战略,提升的是中国文化的自信、自觉。我们相信,该片播出的影响力将超过画派本身。

这样一部鸿篇巨制创作的幕后,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总导演秦川说《敦煌画派》的画里画外。

从中外美术史的角度切入

2013年4月,纪录片《敦煌伎乐天》在兰州首映,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观看了该片。秦川说,可能是觉得该片对敦煌艺术中音乐舞蹈这个分支表现得比较深入、到位、有艺术感染力吧,之后不久,连辑部长有意向让酒泉纪录片团队来拍摄纪录片《敦煌画派》,希望他们慎重考虑。秦川没做任何考虑就接受了任务。他甚至觉得这个题目好像本来就该他做。

事实上,这完全是一个冒险的选择。当他直面这个题材时,突然感觉无从下手。因为,敦煌美术作为敦煌文化的核心,题材之重大、内容之庞杂、资料之浩瀚,驾驭起来难度超乎想象,就像人走在沙漠上,越挣扎越走不出来。它有很强的学术性,但必须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它是古代文化瑰宝,但必须与当代观众发生关系。更要命的是,美术作品都是静止的图,而电视是活动的画。难怪同行们都惊呼:秦川疯了,这么“可怕”的选题都敢做?

这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多年来反映敦煌艺术的影视节目层出不穷,给秦川留下的发挥余地已经不多。但秦川仍一意孤行,他想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敦煌美术。他发现,大多同类题材都只是从现存的美术遗存中精选一部分,进行平面、静态地解读展示,从没有多少人从中外美术史的角度进行解读,没有阐释古代艺术与当代中国、敦煌美术与世界美术史的关系,尽管可以把敦煌石窟艺术做得很漂亮,但它们是孤立的存在,观众很难体悟到敦煌艺术的精髓。基于此,秦川和他的团队以打破这种障碍为突破口,尝试站在中国美术和世界美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寻找敦煌壁画与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的关系,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关联,让美术界以外的普通观众也能毫无障碍地欣赏敦煌艺术之美。比如:把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艺术大师和敦煌联系起来,这种古今中外的串接联系成为贯穿影片的一条主线。

站在敦煌学研究的最前沿

秦川说,《敦煌画派》的一大特点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了学术的高度。创作初期,连辑部长一再告诫他们,不要急着找故事、找画面,首先要把学术问题搞懂、理顺,写出学术脚本再说。电视是艺术的呈现,而不是学术的阐述,这是非常矛盾的。直到连辑部长说,这个片子本身就是一项学术成果,是给敦煌画派立言立论,他才恍然大悟。由于从未有过写学术脚本的经验,他和团队只能下笨功夫,一方面把近几十年来敦煌美术研究的学术成果、学术论文、美术大家的资料全部翻了一遍,理出了清晰的学术脉络;另一方面与敦煌研究第一线的专家学者保持互动,及时吸纳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写就第一本13万字的学术脚本。2013年12月,《敦煌画派》专家论证会召开,虽然脚本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但连辑部长仍不放过,要他们继续补充完善。大半年后,经过重新梳理、拓展,占有大量新材料、新细节,扩充了一倍的内容,写就了26万字的新脚本。这次一举通过,转入剧本创作阶段。

回顾这一段创作历程,秦川连连感叹倍受煎熬。为了采访到有深度的素材,他们甚至把自己也锻炼成了“专家”,和真正的研究专家平等对话,屡屡碰撞出新鲜观点。这使得影片中的专家访谈流畅自如,妙语连珠。正是有了这样扎实的理论准备,才有了对大量美术资料的灵活运用,对全片叙事结构的驾轻就熟。

下死功夫,下笨功夫

在收视率魔咒的驱使下,当今电视界都在追求短平快,很少有人有耐心花大量时间精细打磨一个作品。但秦川的团队始终相信真实的力量可以超越时代,他们选择用最笨的手段,做最翔实的调查和最真实的纪录。做到无一字无出处,无一画无来由。他们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纪录法则”,人物和故事发生在哪儿,他们的脚步就追随到哪儿。三年中,他们数十次到敦煌拍摄,以至于敦煌的熟人都说:“秦川你都不好意思再来了吧?”此外,他们还追随美术大师的足迹,到北京、天津、成都、杭州、深圳、拉萨、香港、台湾,直到巴黎采访拍摄,长途跋涉数万里,终于将敦煌美术史上的谜团一一解开,将敦煌画派纷繁复杂的历史碎片一一整理,勾画出中国美术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拍摄团队只有区区五人,每个人都身兼数职,为了提高效率,外出采访,习惯了省钱的秦川他们常常一天转战两三个城市,约好专家到时间就去,采访完就走。采访中,他们也常常遇到小欢喜。秦川只身赴巴黎参加一个中国电影节,一出机场就发现来接机的小伙王栋长得酷似青年常书鸿。简单沟通后,对方欣然同意出演剧中角色,穿着件旧西装,穿梭在情景变化不大的塞纳河边,活脱脱一个70年前的常书鸿。更巧的是,第二年,王栋从法国回上海工作,一个“敦煌免费三日游”,就把他诱惑到了莫高窟,终结了常书鸿在敦煌的全部戏份。

冥冥中,似乎有敦煌守护神相助。

用时代信息表述古代文化

为了避免同类历史文化题材四平八稳慢三拍的弊病,《敦煌画派》在制作手法和表现方式上作了一些新的尝试,以适应网络时代观众的欣赏口味,加大信息量,加快节奏感,在单位时间内展示更多艺术信息,每一集都通过一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生动地把故事讲出来。把静态的美术作品变成鲜活的画面。他们用网络搞笑语言,用西方咏叹调、摇滚乐,让敦煌壁画穿越时空,和现代人实现千年对话,增强了作品的观赏性和时代感,让人们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敦煌艺术。

这几年,网友从敦煌壁画和藏经洞文书、绢画中搜罗出一组无厘头敦煌画,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引起网友一片惊呼。这些另类敦煌画都是莫高窟普通画工不经意的习作,最大程度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纪录片也把这些内容收入其中,让观众从中体会到敦煌的风趣幽默,感知到敦煌艺术其实是普通人造的,也是给普通人造的。

这些都无形中加大了后期制作的难度,一幅图片有时得花很大的功夫,借助特技让它动起来,和前后的画面发生关系。全片涉及美术作品、历史人物照片数千幅,制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此外,《敦煌画派》的主题曲选用了方文山作词、刀郎演唱的《大敦煌》,通过质朴、热烈又充满神秘色彩的音乐,增添了纪录片的历史斑驳感。

为敦煌画派立言立论

什么是敦煌画派?通过一个个故事,一段段纪录,该片全面对敦煌画派进行了简明的理论概括和描述,即以信仰为哲学基础,以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为艺术本源,以敦煌学为学术支撑,以岩彩画为主要表现技法,以佛教文化、西域社会风情为主要选题,以壁画临摹为主要传承方式,以西域生活写实为主要创新手段的美术流派。古代无名画工和当代借鉴敦煌艺术的中外美术家都是敦煌画派的代表人物。

秦川进一步解释,影片提炼和归纳出了敦煌画魂,即开放、包容、创新。

所谓成功,就是差一点失败的意思

谈及该片的制作,秦川直言:“太苦了!太苦了!”前期拍摄起早贪黑,后期制作“点灯熬油”。由于经费紧张,制作中他们不止一次地遇到弹尽粮绝的境地,他说,这个片子有99次失败的可能,只有一线希望能够成功。最终,是敦煌画工灵魂的感召和现当代从敦煌走出来的艺术家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是省委宣传部、酒泉市委、市政府的一路支持,帮助他们走了下来。

多年来,秦川一直秉持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信条是:内容大于形式。为了把内容做到极致,也为了节省经费,12年来的9部40集纪录片,都由他和另一位撰稿人安秋两个人撰稿编导,所有的拍摄他亲自掌机,所有的剪辑他都要亲自操刀,一分一秒地推敲精装,有时候一天只剪一两分钟甚至几十秒是常有的事,解说词直到剪辑到最后一秒都在改。

《敦煌画派》因其丰厚的学术内容,给后期剪辑带来很大的困惑和难度。连续五个月,他每天在剪辑台前一趴就是十五六个小时,不断推翻、重建、再推翻,像一个自己和自己摔跤的人,摔得鼻青脸肿,然后揪着头发自己努力拔地而起。这些苦、寂寞、煎熬,又一次使他与敦煌画工把艺术当成生命的精神相遇。秦川说,《敦煌画派》的拍摄过程,也是我们向古代画工致敬,向当代敦煌艺术家学习的过程。古代画工不求名,不图利,将震撼世界的艺术作品留在大漠中,为了心中的理想牺牲一切;雕塑大师何鄂在天水一座大山的庙宇里,用整整一上午时间雕塑菩萨的一个嘴角,那份投入,那份耐心,那种把生命融入作品的虔诚感动了我们。在纪录片拍摄捉襟见肘、四面楚歌的艰难时期,在后期剪辑一百多个昼夜的苦熬中,敦煌画工的精神帮助我们渡过了难关。

终于明白了那句话“所谓成功,就是差一点失败的意思”,秦川说。

链接

什么是敦煌画派

敦煌画派是以信仰为哲学基础,以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为艺术本源,以敦煌学为学术支撑,以岩彩画为主要表现技法,以佛教文化、西域社会风情为主要选题,以壁画临摹为主要传承方式,以西域生活写实为主要创作手段的美术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有常书鸿、张大千、董希文、段文杰、常沙娜等。由于敦煌壁画的国际影响,也产生了东山魁夷、平山郁夫等国外的代表人物。

敦煌画派是以甘肃敦煌文化为核心,以西域地域特点为特征的艺术品种,与其他画派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历史文化厚重。敦煌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400余身雕塑,与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魏晋汉墓等文化宝库共同为敦煌画派传承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二是传承脉络清晰。敦煌画派宗法敦煌壁画,敦煌壁画从十六国、北魏开始,历经隋、唐、五代,直至宋、元。在11个世纪里从未间断。现代以来,敦煌壁画临摹者络绎不绝,名家辈出,艺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三是现实与浪漫融合。敦煌画派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既有表现宗教文化的内容,又有表现现实写真的内容,形成独具特色的绘画体系。四是技艺直承古法。敦煌画派强调线条、色彩运用,主要采用矿物岩彩颜料,是中国最古老的绘画技法之一。五是创作体系丰富。敦煌画派包括早期的壁画系列,独特的图案系列及彩塑系列,现当代的敦煌壁画临摹系列,现代岩彩画创作系列及用其他画法表现敦煌画派特征的创作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六是人才培养机制完善。除敦煌研究院、敦煌美术研究所等专门机构外,甘肃省内所有艺术院校和国内一些艺术类院校都开设了敦煌壁画临摹课、岩彩画技法课,形成较为完整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七是艺术格局开放。敦煌画派多元、包容、开放,艺术研究和创作兼收并蓄,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广泛交流。在传承古老艺术的基础上,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新闻推荐

省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举行会谈 咸辉与张启平参加会谈

省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举行会谈咸辉与张启平参加会谈本报兰州2月2日讯(记者沈丽莉)省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今天下午在兰州举行会谈,双方就共同推动甘肃电力发展进行了广泛交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咸...

酒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酒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