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儿童剧《熊仔奇遇》在兰首演

甘肃日报 2015-11-18 07:43 大字

儿童剧《熊仔奇遇》在兰首演

本报记者施秀萍

周末了,家有“熊孩子”的家长时常犯愁。可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位于兰州市城关区酒泉路的人民剧院内,“甘话60剧场”却吸引不少“熊孩子”和家长,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快乐有趣又文化味浓浓的“亲子周末”。这都源于一部在这里连演4场的国学教育儿童剧——由兰州市儿童艺术剧团打造的《熊仔奇遇》。

和“熊仔”一起穿越学国学

《熊仔奇遇》讲述的故事很常见。“熊仔”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好,差点在满脑子坏点子的“黑怒怒”的教唆下离家出走、还沉迷游戏惹奶奶伤心失望。为了帮助“熊仔”,乐于助人的“白乐乐”制造了无所不晓的机器人“点典通”,通过穿越的方式,让《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昔仲尼,师项橐”等经典故事中的人物来到现场“言传身教”,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演绎得生动、亲切、感人,也让“熊仔”和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小孩“小米”顿然明白,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更学到不少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收获不小的还有台下的小“熊仔”们。“不能!”“好”……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台上演员们问“我们能不能像‘熊仔\’学习”时,台下的小观众们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回答着,家长们更是以会心微笑和热烈掌声作出呼应。

国学教育向来是儿童教育的热点,但教条、刻板,不被孩子接受和喜欢。兰州市儿艺用儿童剧的形式,以充满童声童趣的演出方式,以鲜活、生动的人物再现,讲述一个个有趣、亲切、经典的童话故事,巧妙蕴含国学经典文化,寓教于乐,值得称赞。

用儿童三部曲尝试国学教育

“就像‘白乐乐\’说的,我们不能因为电脑游戏荒废学习。”“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要像剧里面的孔子一样,活到老学到老。”“要拒绝诱惑,不做像‘熊仔\’一样的熊孩子。”……看完演出,小朋友们很激动。

“孩子前两天刚在学校学习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这次又看了儿童剧的真人演绎,就能更好地理解了。”“用这种经典国学故事再创作的方式,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也能更好地学习做人的道理。”“儿童剧《熊仔奇遇》内容通俗易懂,很适合小朋友观看和理解;还运用应答式的互动交流表演,能充分调动小孩子的积极性。”家长如是说。

应邀到场观看了演出的兰州市校外教育办公室、兰州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主任王锡森告诉记者,这部作品连演4场场场爆满,只能容纳200人的剧场里不仅座无虚席,两旁的通道上还站满了“迟来”的家长和孩子。

“内容健康、质量上乘的儿童艺术作品是我们与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渴望。”兰州市儿童艺术剧团团长杜林宏说,用孩子们的语言,用儿童艺术独有的手法,将经典故事和深厚的传统国学文化现代化、时尚化和童趣化,不仅避免了生硬的教条式教育,更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兰州市儿艺探索打造国学教育系列儿童剧三部曲,是一次大胆创新也是一次积极尝试。《熊仔奇遇》是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既借鉴了首部作品《传统的味道》的成功创排经验,又融入了全新的创作思想和教育理念,还将根据家长和孩子们的意见做进一步打磨和提升,“我们就是要努力做好的儿童剧,也希望儿童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广大未成年人寓教于乐的作用。”

“全本土”阵容打造好剧目

近年来,兰州市儿艺通过邀请国内著名导演以及舞美、灯光设计师等加盟,整合本团创作、演出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创排了不少儿艺精品,而《熊仔奇遇》却是地道的“全本土”作品。

“全本土”也能打造好剧目。《熊仔奇遇》演出中,国学经典内容与现代舞台剧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论是活泼轻快的舞台布景,可爱奇特的人物造型,还是欢快的配乐和形象的台词,都运用得十分贴合儿童的理解和认知,自然能从头到尾将小观众的思绪牢牢地抓住。

“无论是剧本创作、音乐作曲、舞美灯光,还是服装形体、语言编排、舞台合成,全都由本团演职人员完成。”兰州市儿童艺术剧团副团长周芳告诉记者,除由自己担任《熊仔奇遇》编剧、导演外,作曲由兰州市儿艺优秀编导郑云洁担任,舞美设计由吴磊担任,形体设计由尹妮娜担任……“这不仅是兰州市儿艺挖掘、培养、启用自备人才的大胆尝试,也开了大型儿艺作品创作纯本土化的先河,更意味着经过多年‘走出去\’‘请进来\’的不断提升,兰州市儿艺创作整体实力和水平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新闻推荐

肃州区:文化广场乐村民

肃州区:文化广场乐村民本报记者张革文通讯员刘蓉焦扬冬日的傍晚寒意袭人,但位于酒泉市肃州区西峰乡张良沟村六组的文化广场上,欢快的乐曲却让这里升腾着暖意。村民陈丽芬和姐妹们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然...

酒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酒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