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酒泉日报 2017-11-09 08:27 大字

(上接第一版)

好在第一年投资,当年就见到了成效。

“头茬试种西红柿、黄瓜、西兰花等,一样都没少。在技术人员的跟踪帮扶下,蔬菜长势很好。”在王玉霞发展戈壁农业过程中,肃州区农业科技部门联合科研院校和单位,在戈壁农业新型日光温室示范、栽培基质配方、育苗基质配方、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病虫无害化绿色防控、智能化自动控制等领域开展了试验研究。2010年开始,总寨非耕地农业产业园区的温室引入了智能管理系统,农户通过手机就可以远程管理。

“我在家里也可以远程操控,把温室帘子升起来。”范立德说。

目前,肃州区已在1万多亩的戈壁滩上建成了7700多座温室、大棚。有的农户把蔬菜运往城区市场销售,有的农户还注册了蔬菜瓜果品牌,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

“发展非耕地日光温室,收入高于普通大棚,棚均生产成本仅为8860元,比传统日光温室低7%。”王玉霞说。

王玉霞的陇塬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肃州区银达、总寨、果园以及邻近的金塔县中东镇,都建立了基地。所有日光温室作物生产全部配套了膜下滴灌及微喷灌技术,用水量仅为大田用水量的一半,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通过推广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每座温室可转化利用秸秆、牛粪、鸡粪、菌棒渣等40立方米,使肃州区农村大量的农废资源得到循环利用,既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蔬菜品质。同时还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量,比普通大棚节肥30%、节约农药67%以上。

陇塬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都通过了国家绿色农产品基地认证,实现了工厂化育苗、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销售的发展目标,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我家1座日光温室的收入近3万元,采用的是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蔬菜产量高,绿色无公害,销路很好。”由合作社带动起来的总寨非耕地农业产业园区种植户柴艳玲说。

在科技的助推下,肃州区非耕地日光温室种植效益逐年提升,目前,非耕地日光温室亩均收入达3.22万元。

王玉霞的“戈壁农业”,闯出了一条园区化、企业化、循环化、产业化的“四化一体”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不仅成了西北地区首个示范应用非耕地无土栽培技术的科技园区,也成为孵化现代设施农业的大基地。

那么,这个产业园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如何运营的呢?

“我们在肃州区和金塔县都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设施农业总面积已扩展到5700亩,其中非耕地面积占到1500亩,且以每年200亩的速度递增。陇塬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肃州区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和销售的重点龙头企业。引领肃州区蔬菜产业逐步向企业化运作、规模化发展、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方向发展。”王玉霞说。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肃州区非耕地日光温室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种植种类也由过去的单纯种植蔬菜,扩大为种植食用菌、林果、蔬菜等3大类,满足了市场需求,解决了供需矛盾。”肃州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尚建宏介绍。

目前,肃州区非耕地日光温室蔬菜总面积8800亩,平均亩产9912公斤,收入较耕地栽培增加3974元,增幅18%;非耕地食用菌总面积1680亩,品种以双孢菇为主,种植季节从上年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下旬,共采收三茬,亩产4800公斤,亩均收入4.5万元;非耕地特色林果面积1320亩,主要种植美国红提葡萄、黄桃、草莓等品种,每年采收一次,通过人为调节,延后上市,重点供应元旦、春节市场,亩产1500公斤,亩均收入3万元。

肃州区充分利用盐碱、砂石、荒漠地等资源,加快新结构日光温室示范和高效栽培模式推广,带动了全区戈壁农业的发展。

“园区目前已吸引212家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入驻,带动发展非耕地温室1万亩以上。肃州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非耕地日光温室基地和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示范区。”肃州区农牧局副局长郑守乾说,非耕地设施农业的发展,为现代农业展示了全新的一面,受到了肃州区种植户的认可。预计到2020年,肃州区戈壁农业将达到1.5万亩以上。

王玉霞和她的陇塬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效果是明显的。

记者了解到,肃州区从区域布局上,将围绕戈壁农业发展,在总寨镇沙河村现有3250亩的基础上,扩建一个规模达5000亩的蔬果生产基地,主要种植设施蔬菜和葡萄。园区将建设成为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仓储物流于一体的数字化全产业链科技园区,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园区中的应用,把示范基地创建成新型现代农业样板示范区。

银达镇六分村非耕地农业产业园,在现有3750亩的基础上,将规划占地总面积5000亩的戈壁日光温室示范基地,通过3年努力,建设成为以无公害蔬菜生产为核心,集科技应用、成果展示、农民培训、观光旅游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园区。此外,在西洞镇罗马村和西洞村建成规模5000亩的菌菜、果蔬示范园区,重点发展高效种植、生态循环、休闲观光、农产品仓储加工四大产业,提升园区生产能力和设施装备水平。

酒泉市陇塬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一间温馨的房屋让人眼前一亮,这就是银达村妇联在农业产业链上建立的“玉霞妇女微家”。王玉霞还兼任陇塬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妇联主席,对于“妇女微家”的建立,她告诉记者,“妇女微家”的建立拉近了姐妹们的距离,大家沟通交流更加亲密、方便了。

据了解,自从建立“妇女微家”以来,王玉霞以“微家”为阵地,践行微家宣言,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村里的妇女姐妹,提高了妇女姐妹致富的本领。她建立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和日光温室、拱棚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为600多名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劳务收入360万元,使周边妇女不用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我们的小区经理,实行的是年薪制,一年6万元。”正在采摘黄瓜的葛秀花告诉记者。而和葛秀花一样的员工,每天的工资是120元。

“你瞧,马路对面就是我家,不到200米,既能打工挣钱,又能照顾孩子。”葛秀花笑得像朵花儿。

“戈壁农业”让戈壁滩绿了,种出的蔬菜品质特别好。一年四季,鲜翠欲滴的西红柿、辣椒、豆角、西瓜等蔬菜瓜果,从昔日的戈壁荒滩上生长出来,源源不断输送到了全国各地的市场。

“除了对越南出口的300多吨蔬菜外,我们最近签了两个订单,一个是直接供给香港、澳门的超市;另一个是供给一家脱水菜厂,销往美国。”王玉霞一提说这事,就乐呵呵的。

戈壁农业,让王玉霞在戈壁上实现了致富梦。这一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让昔日的不毛之地生机盎然,堪称变废为宝,点石成金!

如今,像王玉霞一样的戈壁农业创业者,在肃州区,在酒泉广袤的戈壁上,描绘着属于自己的“青山绿水”。而甘肃省,也在不打井和保持用水总量平衡的前提下,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河西走廊闲置的戈壁、沙地、盐碱地和丰富的光热资源,在适宜地区集成运用有机营养枕、水肥一体化、保护地栽培及光伏新能源等技术,将探索发展“戈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抓手。到2022年,河西地区沙漠戈壁将新建30万亩高标准设施农业,初步建立河西走廊农业产业带,将河西走廊打造成西北乃至中亚、西亚、中东欧的“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

“我计划再扩建2000座戈壁日光温室,建立起一个绿色田园。”谈起今后的发展前景,王玉霞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思路清 载体新 措施实 金塔县党建观摩团观摩指导金塔县人民法院党建工作

本报金塔讯11月3日上午,金塔县党建观摩团一行50余人观摩指导了金塔县人民法院党建工作,参观了该院“五廊二室一基地”党建阵地,并查阅了党建工作资料。观摩团认为,金塔县人民法院抓党建工作思...

金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