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生命之树 ——张掖市矿山救护大队发展纪实

甘肃日报 2016-10-18 00:00 大字

生命之树

——张掖市矿山救护大队发展纪实

接受国家安监总局检查演练。

“叮铃铃,叮铃铃……”

张掖市矿山救护大队事故召请值班电话响起。

三分钟后,救护队员已列队集合,听候命令,准备出发。

张掖市矿山救护大队成立于2004年10月,担负着围绕张掖市、服务半径约300公里、覆盖河西五市境内所有煤矿和非煤矿企业的安全预防检查及抢险救援。十多年来,无数次救援证明,在灾难面前,这是一支传统优良、素质可靠、装备合格、保障有力、能打胜仗的救援队伍,是一支技术过硬、处置得当、不辱使命、敢于赴汤蹈火的英雄集体。

阎强国

一鸣惊人

2004年5月23日,张掖市山丹县吴涛煤矿发生了透水事故,10余名矿工生死不明。矿难惊动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而当时的张掖并没有专业的矿山救护队。情急之下,想到了肃南县皇城煤管站辅助救护队。这个救护队系祁连山矿业公司内部救护队,长年在大山深处,外界很少了解救护队的情况。接到上级的指示,救护队立即携带装备于当晚10时30分出发,次日凌晨2时到达事故现场,指挥部随即为救护队下达侦察任务。救护队佩戴仪器,分两组对矿井主、副井进行了第一次侦查。两组分别于凌晨5时、6时安全升井,将准确无误的井下险情数据资料上报现场指挥部,为指挥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当现场指挥部决定井下铺设排水管道时,救护队员不顾疲劳,又连续奋战了12个多小时。又一个凌晨到来时,救护队员已接管48节,接管长度146米,同时架通井下电话,架设电话线300多米。安全出井不久,指挥部又下达了新的任务……

山丹县吴涛煤矿透水是张掖市第一次特大矿难事故,是令人心痛的悲剧。但经过2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在救援现场凸显出了一支训练有素、处置得当、冲锋在前、不怕牺牲、敢于赴汤蹈火的英雄集体,这就是肃南县矿山辅助救护队。现场的领导群众,在为井下矿工生命揪心的同时,也为救护队员大无畏的精神所感动,更惊讶大山深处竟然有这样一支技术过硬、救险果敢的队伍。救援间歇,省、市、县领导接见了这些勇敢的救护队员,对他们的救援行动大加赞赏,给予了高度评价。

抢险救援,不乏险情。26岁的队员赵小龙出发时结婚未满三天。他毅然放下新婚燕尔的妻子冲到了抢险一线。多少次他刚刚完成任务,又接到新任务,带着疲惫困倦的身体一次又一次下井执行任务,并在实战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历练自己。训练过得硬,战时能上阵,上阵是精兵,正是赵小龙这样一批大山一样性格坚强救护队员的真实写照。他们长期驻守在大山深处,虽然不为外界所知,关键时刻却能大显身手,一鸣惊人。

担负重任

改革开放,首先带来的是生产力的大解放。数千万工人自主择业,数亿计农民走出乡村进城务工,个体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也相应增加,尤其是重大矿难事故发生增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将生产安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务院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安监局局长成为新闻热点人物,重大事故频发的势头逐渐有所遏制。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强化生产安全措施,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但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一场血的教训。理论上,每一次事故又都是可以避免的,但事故还是发生了。有些事故看起来很偶然,甚至是很低级错误造成的,但看看处处全力开动的庞大的生产机器,相对滞后的安全管理能力,还有人们的侥幸心理、不能完全克服的麻痹大意、冲昏头脑的利益驱动等等,一些事故仿佛迟早要发生。

张掖市山丹县吴涛煤矿事故,使张掖市的主要领导强烈地意识到安全生产和事故救援同等重要,二者不可缺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文明进步,市委、市政府极具前瞻性地作出决定,发展的金张掖应该有一支自己的应急救护大队,而且是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工作作风优良的坚强队伍。2004年10月,肃南县皇城煤管站矿山辅助救护队改为张掖矿山救护大队,从此,担负起了全市及周边地区紧急救援的重任。市政府批复大队事业编制94人,大队经费一部分仍然由原企业甘肃省祁连山矿业公司扶持,另一部分为各矿山企业收取救护协议费来解决。

挂上市救护大队的牌子,极大地鼓舞了救护大队的广大指战员。救护队自成立以来,积极按照国家对救护队员的要求标准,经省紧急救援中心的全力指导,对救护队员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和培训,救护队指战员体能、业务素质和业务知识都得到了迅速提高,68名指战员全部通过考试,取得了救护队员资格证书。救护大队通过省紧急救援中心的资质认定,取得国家3级救援资质。救护大队下属的皇城中队和红湾寺中队通过资质认定,分别取得国家特级救援资质和国家3级救援资质。从此救护大队成为紧急救援矿山企业和各类灾害的专业队伍。

张掖市矿山救护大队不断创新,积极发展,认真按照张掖市安全生产的总体要求,结合救护队实际情况,坚持“加强备战,严格训练,主动预防,积极抢救”的原则,加大预防检查的工作力度。他们每年都积极抽调救护业务精兵对全市服务矿井进行2—3次安全预防检查,参加预防性安全检查及熟悉巷道2000多人次,查出安全隐患4300多条,参加矿井安全技术工作1000多人次。

张掖市矿山救护大队逐步成长壮大,成为省内四大骨干救护队伍之一。短时间内,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和省级应急救护中心也支援了不少救护器材和装备,救护队员一次次圆满完成了救护任务。依然依托原企业建制的救护大队在原企业陷入困境时,也面临着生存困境。尽管如此,救护大队仍然坚持日常的高标准训练,一有救援任务,即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而必胜!

召之即来

召之即来。因为,那是生命在召唤。

纵观这几年张掖市救护大队的每一次救援,都是对大队指战员的严峻考验。安全生产,珍爱生命。无论走到哪里,救护大队指战员都向所救护的生产企业传达这一理念。或许,对每一个生产企业,尤其易发生事故的矿山企业,安全和生命,是时刻绷紧的神经,但事故还是在发生。事故刚发生,当事者最先想到的是自救,是自行想办法处置。一些地处偏僻的矿山企业甚至最先想的是如何隐瞒事故,电话召请应急救护大队,事故往往已无法收拾,非得专业的人员和专业的设备才能处置。说到底,救护队员每一次出警,即意味着奔赴死神而去,是在和死神打交道。

山丹县吴涛煤矿透水事故,井下19名矿工最终没有救援出井,这是甘肃多年来发生的至今教训依然深刻的特大事故。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局有领导来指导救援工作,甘肃省政府有领导来组织救援,当地政府全力参与救援。所有现场的人都明白,走在最前面、走在最危险地方的是救护队员。当救护队员走下那口吞噬了工人的矿井,谁也不能保证他们能百分之百安全升井。当井下不断冒出的黑水就在脚下时,谁会想到那就是死神。在头顶,被大水冲击过的巷道,谁也很难保证它是绝对安全的。但是,救援需要掌握井下的真实情况,救援需要将汹涌黑水抽出来,需要架设水泵管道。或者,对救援指挥官而言,他们更担心救护队员的安全。“中国式”的救援,哪怕有一丝希望也不会放弃,实际上,这一丝希望就寄托在救护队员身上。所以,当救护队员安全升井后,受到了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局领导、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张掖市委市政府领导的亲切接见。围观干部群众是赞赏的眼光,完成任务的救护队员也引以为豪。在这样的时刻,在不可抗拒的重大灾难灾害面前,大家充分意识到,眼前的救护队员多么重要。

国内外发生房屋倒塌的重大地震灾害时,我们心情沉重无奈,当在电视上看到中国地震救援队的身影时,我们内心又有亲切的自豪感。可以说,这是国家的一张名片。期待张掖的救护大队,也能成为标志张掖市经济腾飞、社会文明进步、公共安全事业发展的一张名片。

闻警即出。因为,那是命令。

走进救护大队的职工宿舍,你立刻会想到军人营区。事实上,救护大队,一成立就采取军事化管理的方式。警铃意味着命令,命令意味着又一场与死神的较量。

2004年9月2日,警铃又一次响起。这次案例,书面总结中被称为“山丹9·2硫化氢气体中毒死之事故抢险救援”。事故原因很简单,三个民工,走进已关闭多年的非法小煤窑,可能仅仅是去探查一下,还没有走到坑木已腐烂、井下有积水和废气的巷道深处,就遇难了。结论是硫化氢中毒。这对救护大队来说,是一次小规模的行动,救护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即派队员下井侦查,探测有害气体,架风筒通风,然后将遇难者遗体抬出来,仅41分钟就结束战斗。但对在现场救援的救护队员,尤其是经历不多的年轻队员,仍然在心理上留下了难以驱除的阴影。因为是气体中毒,遇难者口鼻流血,瞳孔放大,面目狰狞,身体扭曲,仿佛惊悚片中的恐惧画面,并且还要亲手将其抬出窄小的巷道,而这在表面上以及后来的书面总结中,只是简单的一次救援。

救护大队出场,往往是灾难最后的狰狞面目。当警铃突然响起,或许正是你酣睡的深夜,当一个年轻的救护队员快速列队出发,我们很难体会到他内心的颤动。我们看待他们的工作时,更应该体谅到他们内心的感受。

来之能战

2012年9月6日,召请电话又一次响起。张掖市宏能煤业公司花草滩煤矿在各种开矿手续齐备后,在开发新煤井时发生事故。矿井采用双立井开招方式,事故前已完成立井井筒420米,副井井筒448米。用更直观简单的话说,开采煤矿并非简单容易的事,这个双立井正处在建井阶段,从地面向下挖出了两个直径5.5米和6.5米的立井,深度已近500米,这在地面上走已经有一里地的距离。立井上方有绞车,上下井用吊筒。事故发生时,在离地面200多米的地方,有工人在矿井井壁作业台砌碹作业,开绞车的人应该在吊筒到达这个作业台时放慢速度,小心通过。可一疏忽,吊筒与作业台刮擦,作业平台倾斜,造成作业人员坠落。事故当班人员有19人,只有9人升井,其余10人坠入井下。

外面是漆黑清冷的夜,脚下是幽深的矿井,几乎可以肯定坠落的矿工已经遇难,但身为救护队员,这才是真实的工作现场。向凶险处探行,有一群人前冲后拥倒也没什么,但按救护规程,下井侦查的只有两三人组成的小组。第一次侦查的队员到井底4米处,要对事故矿井进行全面侦查搜救,要掌握井筒巷道的详细情况,准确检测有害气体含量。但看井下,除了深度无法确定的积水,没有生还者的迹象,也没有发现遇难人员。第一次侦查的救护队员后来很认真地说,那一刻,他感到遇难的矿工,仿佛不是由事故坠落井底的,更像是地狱之口吞噬了他们。第二次侦查,仍然没有发现遇险遇难人员。这个夜晚,救护队员每两人一组,一直轮流下井,进行检测监控,井下有害气体的变化,水位的升降数据,这些都是救援指挥部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数据。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张掖市救护大队两个中队,一个在九条岭矿区基地,另一个在肃南红湾寺镇基地坚持训练。开始,周围群众还看个新鲜,围观者众多,经年累月,日复一日,连围观者也觉得乏味枯燥,甚至是一种折磨了。他们跟救护大队的大队长开玩笑说,是他把一个个年轻娃娃祸害得变老了。救护队员明白,这样训练,是完成任务的保证,更重要的,在应急救援的战场上,是自己安全的一个保证。救护队员珍爱自己的生命,就必须有过硬的技能。

张掖市矿山救护大队长赵光龙,在他的一篇论文中这样说——

矿山救援队在处理各种灾害事故时,现场条件千变万化,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危险。要求救援队员具有优秀的思想品德、强健的身体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工作作风。

(1)身体素质。矿山救援队所从事的工作多为体力劳动,受高温、浓烟、有毒有害气体和空间的影响,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很难保证在抢险救灾过程中自身的安全。救援队平时除加强战备外,每天应进行高强度的体能锻炼。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持之以恒。

(2)业务素质。救援队所从事的工作技术性很强,使用的仪器装备多且不断更新,作业现场环境很差,多数工作都力求快速、高效、准确。为此,定期组织培训复训,包括业务知识、战术运用、仪器操作、医疗急救、一般技术操作等,不断地丰富和更新救援知识。

(3)心理素质。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过硬的业务技术,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现在的救援队伍参加的事故救援次数相对减少,普遍存在队员在救援现场胆小、恐惧、怯场的现象,影响队伍的战斗力。

(4)意志信念。救援队的工作性质特殊,招录选拔时就应明确告知岗位职责及工作的特殊性,让自愿报名,切勿强制安排和调动,这样才能在参加救援时意志不动摇、信念不缺失。

(5)工作作风。救援队伍实行军事化管理,在日常训练和实战演练中要养成严格、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工作习惯,每项工作都应做到一丝不苟,个人技术精准掌握,集体项目默契配合,纪律严明,服从安排。

花草滩煤矿坠井事故,直到第二天才从积水面上发现一名遇难人员。打捞过程中,又发现第二名遇难人员。后来的救援更加艰难,在安装了井下通风系统和抽水系统后,所有的遇难者先后被发现,救护人员将全部10名遇难人员打捞升井运至地面。这时,已经是第三天的凌晨一时多,疲惫的救护队员这才在颠簸的救护车上小睡一会。

来之能战,靠技能和素质,而这又靠长年累月的训练和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

战之能胜

2016年8月16日11时许,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西沟石灰石矿碎矿作业区在斜坡道支护维修作业过程中,施工方山西中金建筑工程公司气焊作业时,导致钢支架上部竹夹板、草垫和原木混合填充材料着火,巷道内产生浓烟并聚集高浓度一氧化碳有害气体,井下9名作业矿工被困。在省、市、县救援力量未到达之前,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西沟矿先期组织人员下井施救失败,又造成3名矿方救援人员被困,酒钢消防队17名队员受伤。

张掖市矿山救护大队是在事故后7个小时接到召请电话,经过200多公里的长途奔袭,至晚11时到达现场。救援队员迅速进行战前准备,对个人、小队技术装备全面进行检查校验。在制定出可行性救援方案后,7名队员携带装备先展开侦查救援。此时,已经是凌晨1时,在浓度不断增加,能见度变低的井下平台,他们先发现了已经遇难的三名矿方救援人员。经过90分钟的抬运,把遇难人员转运到井下安全基地。短暂休整后,又将全部遇难矿工转运至井口。这时,从刚接到命令到救援结束,历时9小时40分钟,救援历时3小时零4分钟。这对他们应该是一次迅速、标准、安全的救援,也是一次胜利的救援,但他们的身边没有掌声,也不可能有掌声,事故本身就是悲剧,甚至有救援队员牺牲,这更是令人揪心的悲剧。对他们来说,习惯的说法是“战之能胜”,他们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战之能胜”。大大小小每一次的救援已经证明他们是“战之能胜”的队伍。

在这次事故救援不久,张掖市召开全市安全生产会议。会上,市领导说:“我们要加强张掖自身的应急救援能力队伍建设,包括救护大队。这次事故中救护大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救上来的人都已经遇难了,但要是没有矿山救护大队,三四天以后遇难人员可能还不能从井里救出来。”

至此,我们还注意到救护大队记录得较详细的几次救援。2005年肃南县西大口罗其生煤矿“6·20”瓦斯燃烧较大事故、2005年张掖市丝路春酒厂“8·12”酒罐窒息事故、2008年肃南县大河乡错口煤矿“12·8”冒顶事故、2010年酒泉市金塔县芨芨台子煤矿“7·18”透水事故、2010年张掖市聚鑫达矿业有限公司锰铁矿“1·23”井壁坍塌事故、2011年九条岭煤业公司水磨沟井“11·20”瓦斯爆炸事故、肃北县金庙沟煤矿火区侦察处理、兰新铁路客运专线小平羌口隧道坍塌等事故的抢险救援40多起,抢救出遇险人员19名、遇难人员63人,挽回经济损失9000多万元。一场救援圆满完成的前提首先是保护好自己的救护队员。无数次的救援,张掖市救护大队做到了救护人员零伤亡。

得失之间

横向观察省内的另外三个骨干救护大队,他们依托的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员和装备都是企业内部的事,企业按照自己的方式管理规范救援队伍,资金有保障,装备水平高。张掖市矿山救护大队现在编制是50人,已经脱离依托企业成地方救护队,是地方政府统筹组建,整合本地资源成立的专职应急救援队伍,由张掖市和原来管理辖区肃南县两级财政共同支持其运转发展。这些年,国家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加强应急救援基地和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也支持各级地方政府依法建立或确定专职应急救援队伍,在这一点上,张掖市至少在省内开启了先河,前瞻理念和强有力的举措使区域内有了一支出色的应急救援队伍。十多年来,人员有限的救护大队的显著业绩为张掖市争光添彩,但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注意到,在张掖市救护大队的文件中,有一封文件是向上级申请拨付救援费用的请示。政府额定的经费往往有限,应急救援实行有偿服务,即服务企业事后要承担费用。2008年年底,肃南县大河乡错口发生一起废井冒顶事故,事故由两名外乡偷采煤炭的村民引起,采挖时废弃的矿井冒顶将两人压埋。因矿井废弃多年,冒顶土石方量巨大,一个救援中队经过9天艰苦的努力才将遇难者挖出。显然,救援的对象不能也无力承担救援费用。虽然是违法采煤,又非本地人,但人被埋在当地的深井下,挖不挖,当地政府作出了担当,救护大队也作出了担当,但救援费用谁来承担?这份文件是两年多后上报的请示,也就是说,这笔费用两年多还未能拨付。

当年,正值青春的企业骨干,选择进入救护大队,十多年过去,他们已不再年轻。按照《矿山救护规程》规定,救护队员年龄不应超过40岁,根据工作需要,允许保留少数身体健康、能够下井从事救护工作、有技术专长及经验丰富的超龄人员,但超龄年度不大于5岁。因为40至50岁这个年龄段的队员正是业务精通、技术精良、实战经验丰富、实战能力强、心理素质最稳定的阶段,远比新招进的队员可靠能干。其他岗位都是不安全不工作,而救援队伍则是不安全才工作,工作环境差、危险性大,救援工作的特殊性有目共睹。摆在张掖市救护大队队员面前的问题是,40岁或50岁以后该去哪里?没有特殊工种政策,无企业可依托,还不到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年龄,社会上适合自己的岗位又少,这一直是他们心中的一个结。尤其是招进来的新队员,工资又不算高,以后的出路又在何方?

人生漫长,总有得失;得失之间,总需选择。访问一个个救护队员,提这个话题,他们多有顾虑,不提这个话题,他们满脸笑容精神焕发。至今,极少有人选择离开这个队伍,感觉他们之间有一种相互依靠又很默契的凝聚力,是一支团结的队伍。特殊的岗位,每一次危机的关头肩并肩地战斗。相互的依靠,共同面临死神的经历,经历中相互传递的无法言传的心理依赖,使他们身上总有一种拧成一根绳不能分离的气息,也是救护队员间才有的气息。这种气息让他们初心不改,共同战斗。

张掖市委市政府、肃南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张掖市救护大队的建设。近几年,一方面市委市政府为抓好安全生产,全力规范矿山及非矿山企业安全,杜绝滥采乱发的矿山及其它非法企业的生产,关停了一批安全不合格的小企业,使张掖市的安全形势大为好转。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将工作转移到以保护环境、建设美丽金张掖为重点,安全事故尤其是矿难事故已很少发生。但救护大队已经是张掖市生产安全及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时的中坚力量,数次域内或域外出色的救援工作,使之成为张掖应急救援时鲜亮的名片。救护大队也与时俱进,业务训练不断向其他应急救援方面拓展,争取拿到各种救援资质,包括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在发生火灾、洪水、泥石流、地震、重大交通事故、危化品事故、突发公共安全事故时,闻警即出,义无反顾。事实证明,他们能将每一项救援工作做好,甚至做到最好。矿山救护队,也拟将改名为应急救援大队。

祁连山深处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神话传说。传说中,一只美丽的小鹿,为拯救他人,牺牲自己,最后长成一棵美丽的大树,这棵树叫“生命树”。千百年后,在这颗生命树的土壤上长大的救护队员,正履行着不断拯救生命的职责。当我们无法预料和抗拒的灾难发生时,我们有装备精良、无所畏惧的救护队员及时出现,救生命于危难之中,同时为遇难者给予人类才有的对生命最后的尊重,是我们对灾难的无奈又最佳的处置结果。

灾难发生时,有良好的救援救护及救助,是社会秩序完善和人类更加进步文明的一个标志。

新闻推荐

金塔洋葱“指腹为婚”不愁嫁

本报通讯员卢玉近日,金塔镇东星村农民万鹏每天忙于协调运输洋葱的车辆和指挥工人挖洋葱的事情上,别的事情他一概不用犯愁,因为洋葱的“婆家”把“出嫁”事宜都办妥了。万鹏今年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种...

金塔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金塔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