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碎石粘贴出五彩世界

兰州晚报 2014-06-10 12:18 大字

王生俊在用碎石作画

一块块颜色各异的石头被锤成颗粒,然后用镊子一粒粒粘贴在勾勒出轮廓的画布上,变幻成一座绿水环绕的青山或者奔驰在高原的骏马。对酒泉市金塔县73岁高龄的王生俊老人而言,别人用画笔作画,而他却用碎石作出了精美画作。

五谷杂粮寄托“梦想”

记者了解到,在王生俊老人家里,至今还收藏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锯末粘贴画。王生俊说:“上世纪60年代,我在农村当民办教师,第一次接触粘贴画是在生产队的一面墙上用玉米和小麦粘贴北京天安门和毛主席头像。当时因为条件简陋,一般都是先用米尺量好各个点后用粉笔勾出大致轮廓,然后把玉米和小麦一粒粒粘上去。后来看到商店里出售锯末粘贴画的小样,我就买回家自己粘贴。退休后,我决定把用五谷杂粮粘画的这个爱好拾起来。有了这个想法后,就开始着手准备小米、玉米、锯末等各种粘画的原料。”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王生俊决定创作一幅作品来纪念这一特殊时刻。3月份开始选料,4月中旬作画。王生俊采用清洗后晾干的大米、黑芝麻、玉米、小麦等五谷杂粮作为材料,在放大镜的帮助下完成了《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生俊发现,自己完成的作品中有一部分出现了褪色和原材料霉变的问题。虽然他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无法阻止作品中的原材料霉变。

“粘画用的小麦和玉米以及荞麦,粘贴时都很饱满,但时间一长就会瘪,会氧化。这样一来,原本完整的一幅画就会慢慢变成一堆废品。一天,我拿着这些画琢磨,老伴打趣说‘这世界上除了石头,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被时间腐蚀的。\’我顿时冒出了用石头作画的念头。”老伴的一句玩笑话,为王生俊的创作打开了一扇窗户。

用碎石粘贴各类画作

用碎石作画,第一步是寻找石头,为了寻找颜色各异的石子,王生俊经常步行去戈壁滩,最远的一次,他步行5公里,背回来一包各色石头。因为没有专门粉碎石头的机械,老人只好用铁锤将石头慢慢砸碎,再放进石头臼窝里锤成细小的颗粒,最后用箩把碎石颗粒选出来,并按照颗粒大小分类。完成这些工序后,剩下的就是给碎石颗粒染上不同的颜色,用胶水一粒粒粘贴在已经勾出轮廓的画布上。后来,他在捡石头的时候格外留心颜色搭配,希望以后创作的作品中用的碎石颗粒不用染色,能保持天然色泽。

随着碎石画制作技术逐渐熟练,王生俊制作碎石画的热情也日渐高涨。在王生俊老人家里,记者看到走廊和客厅里挂着老人创作的包括改革开放、北京奥运、雷锋精神、新农村变化等6个系列的30余幅作品。

王生俊的老伴告诉记者,为了让作品更真实,他经常一个人背着摄像机四处取景,随时将自己看到的景物记录下来,回家后细细琢磨,一笔一画描绘在画布上。然后将碎石颗粒用胶水一粒粒粘贴上去。 

新闻推荐

歹徒入室抢劫割喉行凶被抓

兰州晚报讯(通讯员葛万鹏杨艳记者高慧霞)10月5日19时许,酒泉市金塔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中东镇梧桐坝村8组一女孩喉咙被人割断。酒泉市公安局领导带领刑侦、技侦、警...

金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