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海战、一枚仿古钱币、一个文化符号 圆形方孔里的日照春秋

黄海晨报 2020-07-27 09:17 大字

全媒体记者 王蓓蓓

在山东,一提海战,大家都会想到威海刘公岛。

但或许你并不知道,在石臼曾经也有一场发生在宋金之间的神奇海战。

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1161年),三千宋军使用火器,借助南风,以少胜多,大败七万金军。这场海战还创造了一项历史:中国古代大规模海战中首次使用火器,被英国人收入《影响人类最重大的100次战役》。

如今,这段历史被高勇凝结在文创产品———一枚仿古钱币里,他想让更多的日照人把这段历史传承下去,也通过这段历史把日照更好地推介出去。

“龙王庙”消失地摊旧杂志重现被遗忘的历史

今年44岁的高勇,是日照市民间收藏家协会主席,是地道的石臼人。

小神湾、风动石、龙王庙……,这些海边曾经的历史古迹,高勇如数家珍。

在石臼的历史长河中,最有名的就是陪伴了石臼1000多年的龙王庙。

“我认为,它是我们石臼最显著的一个文化符号,已经消失了,我没见过。”上世纪八十年代,海边的龙王庙被拆除,慢慢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小学三四年级时,语文老师课上随口的一句话,又把高勇记忆力里模糊的龙王庙点亮。

“龙王庙被拆时,它的横梁上雕刻着两条很大的龙,栩栩如生像要飞出来似的……”从小就对历史、尤其是本地历史特别感兴趣的高勇,把这句话刻在了心里,虽然自己也搞不清有啥意义。

日子一天天过去,历史和收藏成了高勇最大的爱好。

“小学四五年级,我就开始集邮了。”那时,高勇最大的期待,就是周末去地摊“淘宝”。

上世纪九十年代,正阳路邮电局门口,摆摊卖邮票的、卖古玩、卖旧书的一溜排开。一家旧书摊上,一本灰白封皮、由市志办公室编辑的《日照今古》,引起了高勇的注意。

没想到,就是这么一本旧书,却记录着一段被日照人遗忘的历史,记录着龙王庙的前世今生。

“这本书里第三期‘日照春秋’栏目里,第二篇就是《古石臼海战史话》。”细细读完这篇关于海战的记载,高勇热血澎湃:原来,日照除了龙山文化那些古文明之外,还有其他有历史意义的文物曾经存在过。

原来,这场海战才是龙王庙故事的起点,它把龙王庙背后的辉煌,跟那个已经消失多年、自己记不清的龙王庙联系在一起。

“海战,加深了我对龙王庙的情感,激发了我对本地文化的探求!”高勇终于明白,自己为何对有关“龙王庙”的事如此上心,“龙王庙其实是石臼千年以来各种文化的一个总代表,跟它一起的还有众多其他滨海历史文化遗迹,但这些都消失了。”

带着失去的惋惜和有朝一日能恢复的希望,高勇一遍遍品读着这场海战。

一场海战带来龙神庙的荣耀本地化文创产品呼之欲出

“有学者称:‘一把大火,改变了一场海战;一场海战,挽救了一个王朝。’说的就是发生在石臼的这场唐岛海战。”高勇抬了抬眼镜,把时间拉回到宋朝。

公元1161年九月,金国撕毁“绍兴和议”,六十万大军分四路水陆南侵。

宋陆路战区、尤其主战场两淮一败再败,金军破滁州、占真州、夺瓜州,宋军退守镇江,都城临安危在旦夕。按照金国皇帝完颜亮作战计划,以六百余艘战船、七万水军直取临安。紧要关头,岳飞原部将、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李宝率一百二十艘战船、三千水兵迎击金军。

在北风正盛的十月下旬,李宝率抗金水军长途奔袭,抵达黄海石臼岛,欲通过火攻之策,打败金水军。得知附近有一座石臼龙王庙,李宝便前往祈祷,祈求改西北风为南风。

天遂人愿,风向转换,三千宋军以霹雳炮、猛火油柜等火器,夜袭金军舰船。金国水军措手不及,葬身火海。

战后,宋高宗御笔题“忠勇李宝”作为军旗,授静海军节度使、沿海制置使。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兼御营统制官。次年,升沿海御前水军都统制,统领南宋水军。也正因此战,宋朝廷加封石臼龙王为“佑顺侯”,赐匾额“威济庙”。自此,这座龙王庙更名为龙神庙。

“中国一万八千公里海岸线,龙王庙很多,但被帝王赐封的,据说只有这一座。”高勇不自觉语调上扬,嘴角掩不住笑意。

2018年,是值得高勇纪念的一年———“龙神庙在东夷小镇复建了。

“复建的龙神庙,虽不能把所有历史遗址都重建,但至少在精神层面上,提供了复兴本地古代海洋或滨海文化的可能性。”高勇心里很是安慰,第一时间跑去探访。

门口人来人往,一旁的景点介绍栏记录着“龙神庙”千年的过往。

“除了我,仔细读介绍栏的寥寥无几。”高勇发现很多去参观的人,手里都拿着手机,在门口根本不停留,“哗,就进去了!”

单纯文字性的介绍,正在失去“粉丝”,“把文化附着在产品上,可能更易于文化传播。”在一个多小时的参观中,高勇还发现,庙里似乎少了些阐述这段历史的文创产品。

“市场需要本地化的文创产品,尤其是跟本地文化的根相结合的文创产品。”要研发包含“龙神庙”文创产品的想法,在高勇心里发芽。

龙图腾、祐顺封号仿古钱币里凝结辉煌本地历史

“这段历史,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断层的,可以做个卡通题材的东西!”卡哇伊版的“佑顺侯”,市场上从没见过,高勇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早,高勇把这个重任交给了“贤内助”。下午,媳妇就把初稿从微信里发了过来:一条卡通造型的龙,身穿上红下黑的冕服,脚蹬云头鞋,帽子是诸侯所戴的冕冠,前圆后方的冕板,冕旒为诸侯的九旒冕。

“媳妇参考了《中国历代服饰史》一书,并查了相关博物馆资料,做得有模有样!”高勇的肯定,贤内助趁热打铁,按照图中的样子,用超轻粘土捏了出来。

细细打量着龙玩偶,高勇叹了口气:“玩偶太单薄了,承载不了‘龙王庙’的历史,还得在‘佑顺’上做文章!”

翻古籍、查网络,再加上多年收藏工作的积累,最终高勇把目光锁定在“佑顺”这两个字本身。

“既切题、寓意也好!”高勇解释,光看字面意义,两字有护佑和顺利、顺遂的意思,体现了大多数人的心意,同时这两个字,也能把“佑顺侯”那段历史融入进去。

再看字体,高勇根据自己收藏的宋代钱币“佑”字大都作“祐”,“佑顺”就改成了“祐顺”,字体则选用了宋徽宗的“瘦金体”及苏轼的书法字体。

被封“佑顺侯”的是龙王,那另一个元素“龙”就呼应而出。

“龙的造型,就是天降祥龙!”这个图案,来自高勇曾在资料中见过的唐代一面带有龙的铜镜,因唐代帝王热衷于道教的“投龙仪式”,此类祥龙造型较为典型,这也与龙神庙作为道教宗教场所相契合。

龙图腾、祐顺封号,被高勇定格在铜材质、圆形方孔的仿古钱币上。

“铜在古代是财富的象征,多用于制造钱币,铜制品还可以杀菌。”高勇详细讲述选取古钱币这种形态的原因。

圆形方孔这种制式的钱币,影响了中国2000余年。而汉代以来民间流行厌胜钱,也叫押胜钱,俗称花钱。花钱不流通,在民间用以开炉、镇库、馈赠、辟邪、配饰等,是传统文化一个很好的载体,也深受人们喜爱。

“祐顺通宝的设计,就借助此类形制,把祐顺侯的封号和龙图腾结合在一枚小小的钱币上,既有以往花钱的诸多功用,也便于把玩馈赠。”

半年时间,这枚仿古钱币完成,带着高勇寄予它的传承本地历史、推介日照的重担,出现在大家面前。

把玩着仿古钱币,高勇给自己制定新的规划:再接再厉、探寻更多的方式,将本地文化推广出去,“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新闻推荐

瓜州:戈壁美田园 农旅“新名片”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孙海峰通讯员赵文生盛夏时节,在瓜州县西湖镇戈壁农旅融合产业园中,栖息的飞鸟络绎不绝,无边的麦田蝉声...

瓜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瓜州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