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枸杞成为移民奔小康强劲“引擎” ——酒泉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亮点(三)

酒泉日报 2017-08-24 08:47 大字

本报记者陈思侠

“这几年,说到移民乡群众脱贫,枸杞是个绕不开的话题。”玉门市独山子乡源泉村委会主任马哈依斯玛力告诉记者,过去移民乡群众经济条件差,住的是藏头房,娶媳妇更是难心事。如今,靠种植小小的枸杞,移民乡群众脱了贫,致了富。

马哈依斯玛力说:“有几个东乡族小伙靠种植枸杞致了富,娶了临近乡镇的姑娘,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事。种植枸杞,让移民群众尝到了‘甜头\’。”

这几年,枸杞产业在小金湾东乡族乡也扎下了根,成了群众的“摇钱树”。2016年,该乡新增黑枸杞面积5000亩,累计达到15000亩。在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小金湾乡加大优质黑枸杞种苗培育力度,在黑枸杞定植、修剪、施肥、晾晒等方面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程序。去年,小金湾乡人均来自种植业的收入达到5800元,较上年增加1950元,占到人均纯收入的41%。

记者了解到,玉门市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科技支撑、龙头带动等措施,聚合农民、企业、大场大户、合作社广泛参与、共同建设,枸杞面积逐年增加,枸杞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县瓜州,移民55%的收入来自枸杞,今年瓜州县20万亩枸杞预计实现产值17.84亿元。

“今年,全乡新植枸杞3000亩,基本形成了‘2户一座日光温室、人均2亩高效田’的促农增收格局,特色农业已成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强劲‘引擎\’。下一步,我们将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群众教育、脱贫验收等方面狠下功夫,争取年底全面完成脱贫奔小康各项任务。”瓜州县梁湖乡党委书记赵占龙说。

至目前,瓜州县共引进10个枸杞品种,累计推广枸杞20万亩,初步建成双塔、沙河、腰站子、梁湖等7个万亩枸杞专业乡、20个千亩连片示范村、200个百亩连片示范点,枸杞种植户达到17852户。

近年来,瓜州县先后完成枸杞引种试验研究、技术示范推广等林业科技创新项目4项。其中,枸杞盐碱地改良、枸杞早果丰产等多项技术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时,瓜州县着眼提升枸杞品质、增加群众收入,列支1500万元,为33个移民村建设枸杞烘干房,烘干后的枸杞色泽红、颗粒大、品质优、价格高,每公斤收入增加20元,达到70元,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瓜州县还扶持引进枸杞分级、包装生产龙头企业20家,研发了枸杞干(鲜)果、枸杞茶叶、枸杞咖啡、枸杞花蜜、枸杞提取物等10大类20多种枸杞系列产品。相继完成“瓜州枸杞”地理商标注册登记、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全县5.8万亩枸杞生产基地被农业部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命名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有4家枸杞加工生产龙头企业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瓜州枸杞成为继‘瓜州蜜瓜\’后又一张响亮的农产品名片。2017年,全县枸杞干果总产量预计达4.8万吨,实现产值17.84亿元,枸杞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8%,占移民乡人均纯收入的55.1%。”瓜州县林业局局长朱长征说。

砥砺奋进的五年·脱贫攻坚篇

新闻推荐

男子开新车自驾游被交警扣12分:4S店员工代办临牌是假的

原本计划10天的甘肃自驾游,行程刚刚过半,就不得不结束。8月9日上午10时许,王先生驾驶的车辆在甘肃瓜州前往嘉峪关的高速入口处,被当地交警拦了下来。在被询问检查时,王先生被告知,车上使用的临时号牌系...

瓜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瓜州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