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路上的酒泉故事 ——“我们永远在路上”采访组“双百三同”蹲点调研报道

酒泉日报 2017-07-07 09:09 大字

王玉怀的致富梦

本报记者杨璐

最近,王玉怀家迎来了一桩喜事,儿子王小兵大学毕业,并顺利在新疆哈密找到了工作。

王玉怀是陇南市礼县人,2006年搬迁至瓜州县双塔乡古城村。王玉怀小时候家庭贫困,书只念到初中,这成了他的遗憾。没想到儿子争气,从小学习成绩就好,高考时,成绩过了二本线,被湖南吉首大学录取,学习经济统计学。“现在,儿子毕业了,有了工作就能坐办公室,不用种庄稼了。”务农一辈子的王玉怀深知种庄稼的辛苦,所以一定要让孩子上学。他认为,念了书,即使打工,也能少吃点苦。提起儿子,他充满自豪。

其实,王玉怀家算不上富裕,老家山大沟深,靠天吃饭,只能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刚搬至瓜州县双塔乡古城村时,这里风沙大、土壤贫瘠,种的小麦、玉米都不长。第一年,他家种了3亩地小麦,秋天只收了100公斤,连家里的口粮都不够。幸好,2013年开始种植枸杞,他家生活条件才有了明显改善。

“这几年儿子上学,家里又修房子,手头有些紧,好在今年儿子毕业了,房子也修起来了,终于能松口气了。”王玉怀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家种枸杞在村里算晚的,而且地少,只种了14亩,所以条件没有村里种植大户好。但不管多苦,他也想尽办法让儿子上到了大学。儿子上学一年花费3万元。2015年,枸杞收成好,他家纯收入5万元,不仅还清了借款,还修了新房子。今年,160平方米的房子已经修好正准备装修,虽然花了16万多元,但儿子工作挣钱了,也能为家里减轻些负担,他就可以轻装上阵脱贫致富了。

闫海红最幸福的五年

本报记者王丽君

“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老牛车变成了三轮摩托车”。五年前,瓜州县沙河回族乡临河村村民闫海红通过外出务工车,先其他村民一步住进了家具、家电一应俱全的新房。

“2002年刚到临河村,分到的土地全部是荒地,从老家带来的钱全部投在了土地改良上,但是,土地却连续四年绝收,这让全家生活陷入了困境,要想生活下去,只能外出找路子。”回忆起前些年的艰苦生活,闫海红感触颇深。

闫海红说,家人要吃饭,孩子要上学。当年,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外出打工养家,四处打零工挣回来的钱,除了家里的必需开支外,剩余的继续用来改良土地。

多年的打工经历不但让闫海红奠定了经济基础,还改变了他的思想。七年前,他贷款购买了一辆小货车。有了货车,将车租给工地使用是一笔收入,偶尔还能帮城里的经销商代销化肥,又是一笔收入。生活越过越好,闫海红也有了自己的梦想,那就是有固定资产,在家门口稳定地生活。

“刚到沙河时,乡集镇啥店铺都没有,买菜、买生活用品都得到临近乡镇去,特别不方便。”2015年,闫海红在沙河乡政府附近购买了一间60多平方米的门店,开起了蔬菜水果干果店。由于他为人敦厚、大方,再加之货物齐全,他的蔬菜水果干果店逐渐发展成了乡上6家蔬菜店内规模最大、生意最好的店铺。

“开店虽然辛苦,但是收益很稳定,每年能稳定收入10万元,生活也有了奔头。”闫海红说,大家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吃的也变得讲究了,他店里热销的蔬菜、水果往往不是最普通的品种,像杏鲍菇、草莓、荔枝等高档蔬菜、水果很受欢迎,进多少货就能卖多少。

“我们的日子过得红火,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以前乡集镇上没有商店,没有银行,除了吃饭,没有余钱,逼得大家只能外出务工挣钱。现在,有了特色产业,集镇上店铺多了,连KTV都有了。村子更美了,交通方便了,村容大变样,做生意有钱赚。”闫海红说,通过这五年的奋斗,家里收入稳增,日子越过越好。今年女儿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瓜州县高中,他觉得这是最幸福的五年,未来会更好。

新闻推荐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看基层新变化】广至乡的变迁

本报记者张革文盛夏时节,走进瓜州县广至藏族乡,一条条水泥路宽阔笔直,一行行防风林带郁郁葱葱。田野上,一座座高标准日光温室整齐有序;村庄内,一排排太阳能光伏发电板熠熠生辉。在新堡村农户唐发义的日...

瓜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瓜州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