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移民群众脱贫路上的“主心骨” ——记瓜州县沙河乡常顺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管亚楠

甘肃日报 2016-09-20 00:00 大字

移民群众脱贫路上的“主心骨”

——记瓜州县沙河乡常顺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管亚楠

移民群众脱贫路上的“主心骨”

——记瓜州县沙河乡常顺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管亚楠

本报记者张革文

一身运动装,一副学生样。瓜州县沙河乡常顺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管亚楠刚到常顺村时,村民们并不看好这个来自酒泉市直机关的年轻人。

村里的老书记赵克林更是直言:“村里条件差、生活苦,你一个黄毛丫头能住着?”

可性格要强的管亚楠,就像当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执着地要到艰苦的西部锻炼一样,铁了心要在常顺村干出个样子,让乡亲们致富奔小康。

常顺村是移民村,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全村6300亩耕地,多半为盐碱地和僵板地;401户农户,286户就是贫困户,贫困率达71.3%,人均纯收入仅有2600多元,扶贫脱贫任务就像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非常艰巨。

管亚楠说,要啃下这块“硬骨头”,首先要取得常顺村乡亲们认可。为此,她把常顺村当成了家,驻扎在村委会,白天和村民们同吃、同劳动,摸清贫困户情况,晚上写民情日记,分析贫困原因,思考致富路子。

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管亚楠走完了常顺村的沟沟坎坎,访遍了常顺村的家家户户,对常顺村贫困户的贫困原因了然于胸,扶贫的思路也渐渐清晰。

与村委会一班人研究讨论后,管亚楠建议从发展“特色种植、设施养殖、劳务输转”三大产业入手,让常顺村群众甩掉贫困的帽子。

常顺村土地贫瘠,发展枸杞种植是最易见效的产业。管亚楠走村串户,给群众算对比账,动员群众种植枸杞。村民王召财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往年一直种植棉花、小麦,亩收入只有七八百元。管亚楠耐心地给他算对比账,动员他家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种植业,可王召财怎么都听不进去。

百闻不如一见,管亚楠决定带王召财去古城乡古城村去看看。看到当地群众通过种植枸杞住上了小康房,过上了富日子,王召财当即决定将自家的8亩地全部种植枸杞。看到王召财也敢种枸杞,常顺村群众种枸杞的积极性高涨,全村当年新增枸杞种植面积780亩。

为了让枸杞种植成为常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管亚楠引导和支持村里的枸杞种植大户成立枸杞合作社,走“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合作经营的路子,发挥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她还利用自己的关系,聘请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老师,指导村里的年轻人发展电子商务,建起了常顺村电商平台,在网络上进行品牌推广和网上营销,有效解决了枸杞种植销售渠道不畅和价格偏低的问题。

如今,常顺村枸杞种植面积达到了4500亩,亩收入最低的达到了2000元。红果果成了村民致富的“金果果”,管亚楠也被贫困群众当成了脱贫路上的“主心骨”。村支书赵克林感叹地说:“没想到,亚楠这个大学生,这么能吃苦,这么有主见。”

在管亚楠的努力下,常顺村的设施养殖和劳务输转产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针对常顺村富余劳动力多的状况,管亚楠组织举办了以电焊、技工为主的技能培训,培训劳动力260人,取得职业鉴定的120人,她还想方设法联系用工企业,为160人找到了常年外出务工的岗位,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万多元。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120元,实现了整体脱贫的目标。

针对常顺村“两委”班子文化程度低、带富能力弱、人才队伍薄弱的现状,管亚楠强化村“两委”班子的学习和培训。她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周为村“两委”班子上1次党课、1次电脑技能操作培训,提高常顺村“两委”班子操作电脑及使用新型办公设备的能力。与此同时,按照“在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在致富能手中培养党员,在党员和致富能手中培养后备干部”的工作思路,制定和建立常顺村三年党员发展规划。2015年,管亚楠和村党支部严格按照程序共发展党员58名,培养后备干部4名。

甩掉了多年压在头上的贫困帽子,常顺村群众掩不住内心的喜悦。今年元宵节,村民们自发地在新建的村文化活动室里,演了3天大戏,庆祝常顺村发生的巨大变化,颂扬党和政府***精准脱贫的好政策,表达奔小康的信心,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

新闻推荐

瓜州枸杞搭上快车网上走俏

本报通讯员甘积伟高洁九月是枸杞销售旺季,瓜州县全县推广“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电商模式,把特色农产品与全国大市场进行精准对接,有效解决了特色农产品销售难问题,让瓜州枸杞搭上电商销售的快车。杨...

瓜州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瓜州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