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二章

烟台晚报 2021-09-17 08:02 大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1],斯恶已^[2];皆知善之为善^[3],斯不善已^[4]。故有无相生^[5],难易相成^[6],长短相形^[7],高下相倾^[8],音声相和^[9],前后相随^[10]。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11],行不言之教^[12],万物作焉而不始^[13]。生而不有^[14],为而不恃^[15],功成而弗居^[16]。夫唯弗居^[17],是以不去^[18]。

注释:

[1]美:美丽、漂亮。与“丑”相对。为:是。

[2]斯:就,则。“斯”,郭店简本、帛书本、汉简本无,其他诸本同王弼本。恶:丑。与“美”相对。已:义同“矣”。

[3]善:好,美好。与“不善”“恶”相对。

[4]不善:即“恶”,坏,不好。与善相对。“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郭店本作“皆知善,此其不善已”,帛书本作“皆知善,斯不善矣”,其他诸本同王弼本。

[5]有:存有。无:没有。“故”,河上公本、傅奕本、汉简本同,郭店本、帛书本、敦煌甲本无此字。此章的“有无”与第一章和第四十章的用法不同,后两者是对具体事物而言。

[6]成:形成。

[7]形:显示,对照。《淮南子·齐俗训》说:“短修之相形也。”王弼本“相形”作“相较”,诸本皆作“相形”。作“相形”于文为长。今据改。

[8]倾:原作“盈”。盈:包含。《公孙龙子·坚白论》说:“其白也,其坚也,而石必得以相盛盈。”“相倾”,汉简本、河上公本、傅奕本、敦煌甲本同,帛书本作“相盈”,帛书甲本读“相盈”。作“相倾”是避汉惠帝刘盈讳而改。

[9]音:有节奏的声音。声:单一的声响。和:调和,和谐。

[10]随:伴随,跟随。帛书本“前后相随”后有“恒也”。“前后”,河上公本、傅奕本同,郭店本、帛书本、汉简本、敦煌甲本作“先后”。义同。

[11]是以:因此,所以。是:代词,相当于“这”。以:连词,相当于“因为”。圣人:具有高超智慧的人,卓越的君王。圣人是《老子》中的关键词,用例很多。处:治,施行。无为:不干涉,不独断专行。

[12]不言:不发号施令。

[13]作:兴起。始:治理。《诗·大雅·灵台》说:“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始”,王弼本作“辞”,意思是起始、首要。河上公本、汉简本作“辞”,其他本作“始”。作“始”于文于义为长。今据改。

[14]“生而不有”:这句疑袭《老子》第五十一章而入。郭店本、帛书本、汉简本、敦煌甲本无。

[15]为(wèi):助,帮助。恃:凭借,不自恃有劳。

[16]弗:不。居:占,占有。

[17]唯:因为。

[18]不去:不失其功绩。

点评: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一是讲述事物相反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二是讲述圣人实行无为而治,不自居其功。本章的大意是: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那是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丑;都知道了什么是善,那是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恶。有和无是相互依赖而产生的,艰难和容易是相互依赖而形成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而显示出来的,高和下是相互比较而包含的,音乐和声响是相互依赖而产生的和谐,前和后是相互伴随而有的顺序。因此,圣人遵循事物的相互依赖关系,施行不干涉的无为治理,推行无言的教化。万事万物兴盛了,他不争先;他辅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德,他对万物有所成就而不自居有功。正是因为圣人不居其功,他的功绩反而不会被泯灭。

《老子》富有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思想。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彼此相反,又相互依赖。没有一方,就没有另一方。掌握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奥妙,便能在相反的东西中获得力量。《庄子·知北游》说:“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无为”表面是不做什么,看起来消极,也容易被误解。《淮南子·修务训》解释说:“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吾以为不然。”又说:“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所事事。它是指不干涉,不控制;指统治者约束权力,不滥用权力,秉要执本,因循、顺应万物。“无为”也是“为”,也要“做”;“处无为之事”就是“为无为”。君王掌握着无限的权力,实行“有为”容易,实行“无为”难于上天。《淮南子·修务训》深得“无为”之旨:“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淮南子·原道训》也说:“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老子的“无为”,有很多具体表现,柔弱、不争、清静都是。这一章的“行不言之教”是其一。老子主张少言,少发号施令,认为“无为”统治最有效(“无不为”)。统治者有德、有功,不沾沾自喜;百姓铭记在心,不用歌功颂德。弗洛伊德说,人的动机一是满足本能,二是渴望伟大。罗素极力称赞老子的“生而不有”精神,说它鼓励人的创造冲动,减少人的占有冲动。

新闻推荐

追溯传统节日的最初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

敦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敦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