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一起领悟汉语之美 记山阳中学教师、作家余显斌

商洛日报 2021-04-16 05:57 大字

余显斌与学生在一起亲切交流

杨远彦

余显斌,生于1970年,山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读者》《意林》《格言》《百花园小小说》《新青年》《文苑》《微型小说选刊》等期刊资深签约作家。自2003年至今,他在《人民文学》《百花园》《四川文学》《福建文学》等数百种报刊发表文章3000多篇1200多万字,其中600多篇文章在国、省、市各级征文中获奖,100多篇文章被高考、中考以及其他考试选做考题,《敦煌感怀》被选入2013年八年级语文试用读本,已出版文集20本。他曾于2008年入选“全国十大小小说新秀”,2015年入选“十大小小说作家排行榜”,受到《疯狂阅读》《少男少女》《意林》《读友》等刊物的独家采访和报道。

20多年来,他耕耘于三尺讲台,以文学为舟、文字为桨,让学生乘着语文的小船驶向知识的海洋,驶向理想的彼岸。他说:“语文老师应该有文学情怀,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生动有趣,灵动自然,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以高中课本为载体,指导学生精研细读,品评鉴赏,深入理解,得其精髓;他带领学生徜徉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沉醉于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既围绕课本,却又不局限于课本,而是充分利用古今文学经典,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文字运用能力。

2021年1月21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笔者来到山阳中学,采访了余显斌老师。

结缘散文创作

2003年,余显斌从漫川中学调到山阳中学任教,担任高三年级语文教师。备课、上课时,面对《祭十二郎文》《故都的秋》《受戒》等一篇篇美文,他陶醉其中,便产生了一种想法,他也要写文章,用笔记录下课堂故事,记录学生的青春过往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让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美起来,让自己的课堂美起来。于是,他开始动笔了。

从阅读到写作,他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学生。阅读中,无论是课本上的美文,还是教辅资料中的美文,凡是他喜爱的,都一一与学生分享,深入分析,汲取其中美的、正能量的营养,他的课堂因此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文学氛围,彰显着一名语文教师的诗意情怀。作文教学中,他更是把自己的写作感受融入教学之中,将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获益匪浅。

他所带班级的学生,每次上语文课都坐姿端正,认真听讲,听到高兴时还会鼓起掌来,经常吸引其他班级的教师过来一探究竟。

遇到不按时交作文的学生,他总是耐心教导,告诉他们高考作文分值较大,写作就是检验语文学习成果的最好的形式。他甚至幽默地对学生说:“古代科举考试不就是一文定乾坤吗?只要刻苦学习,勤于积累,才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家乡增光添彩。”

他和学生关系融洽,如同朋友,经常会发生一些有趣的故事。有一次高三模拟考试结束,一个学生拿着他发表的《知音》,跑到办公室询问其中的问题,他一时张着嘴答不出来。学生不解地问:“这篇文章是你写的吗,余老师?”他说:“是的,可写时没那么想啊。”还有一次,高三联考试题中文学类试题是他的小小说《水》。考试结束后,有学生问他为什么用“水”做题目,他告诉学生,自己写这篇文章时,题目不是“水”,那是编辑老师改的。学生们听了,都呵呵大笑起来。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经常会出现谈情说爱现象。遇到这种情况,他都是进行个别谈话,对他们耐心地引导、教育。他认为,心里有爱、有欣羡异性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但现在是学习时间,是学生,就得把握好主次。在一次语文课上,他正分析一首爱情诗,一名学生突然告诉他,她爱着一个男生。那个男生恰好是语文学习委员,这一刻他真不知怎么回答才好,看着学生们都望着他,忙笑道:“我也喜欢学习委员,学习委员为大家整天抱送作业,很辛苦,甘于付出,本来就很可爱啊。”大家一听,一笑了之。过后,他把女孩找来,细心教育劝解,送给女孩一句话:“心里爱过,切莫道破,如月映石,如水无波。”男孩与女孩后来高考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进入了理想的大学。

他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说,他喜欢自己的学生,闭上眼,眼前就是他们晨读的样子,以及回答问题时的情形,还有他们的顽皮、他们的故作成熟的情态,都显得那么活泼可爱。为此,他特意以这些学生为原型,写了一本校园小说集《紫藤花影》。书籍出版后,他赠送给他们一人一本,大家爱不释手,看到自己的故事成为文章的情节,会开心地笑起来。

余显斌告诉笔者:“这本书里很多主人公的名字都是学生的本名,我没有改,就是想让他们知道,他们在老师心中都是那么美好,甚至缺点也是美好的。”他说的时候,一脸微笑,很幸福的样子。看得出,他真的很爱他的学生。

深挖乡土人文

做为一个倾心于生活的本土作家,每次放假后,余显斌都要抽出一定时间,回到老家法官镇待上一阵,走亲访友,和邻居月夜聊天,或到田间劳作,便于积累素材。余显斌的散文作品几乎全部根植于山阳县法官镇那一角山水,包括那儿的人文风俗、山水风景、左邻右舍。在路边,在地头,他仔细观赏一棵棵草芽的青嫩,一朵朵花儿的美丽,一片片溪流的清净,一张张笑脸的淳朴,在细微处发掘生活的本真,体会生活的美好,然后用一种贴近生活化的语言,一个个长短结合的句子,将这些感悟和美好表达出来,让人读后沉浸其中,得到一种美的熏陶、美的沁润。他的《生命的声音》《大唐柳色》《童年的风筝》等文章就是这样写成的,后来都做了考题。

闲暇时,他也会和妻子一起到处走走,看山看水,参加笔会。此时,如果发现了美好的景色或者触动心灵的细节,他会马上掏出本子,飞快地将内心的感受记录下来。灵感来临时,他不会马上动笔去写,而是一遍遍地思考着,构思着,等到文章整体轮廓出现,尤其开头和结尾锤炼满意后,才开始动笔。“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的寂寞?就如淋漓的细雨中,没有油纸伞的古朴,从而缺乏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没有一架紫藤萝,从而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没有如烟的细柳,从而缺乏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这是《杜牧的江南》开头的句子,他就是这样经过反复思考才写成的,典雅流畅,朗朗上口,后来成为考题。《一轮中国月》《一品紫砂壶》《大唐柳色》等也是这样成为考题的。

他写乡村和古文化的文字很多。思想压力极重或精神疲劳时,他会回到家,安静地坐下来,回忆起故乡的人事风物,或者读着古典诗词,怀想古人典雅精致的生活,然后写成一篇文字,作为自己消解重负的媒介,也做为自己回顾来路的方法。他说,乡村和古文化是自己精神的根,是自己的文化血脉所在,忘记了这些,自己的文字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就会没有安放的地方。大概是缘于乡思乡愁和古典诗词的润泽吧,他的文字清新细腻,生动感人,每本集子出版后,都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和称赞。

放宽视野写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这么多年,余显斌有一个习惯,每天坚持写3000多字,除春节外,无不如此。所有家务,几乎全交给了妻子。

余显斌说,他能取得这些成绩,最感谢的人就是妻子,她不仅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而且是他的第一个读者、第一个评论者。余显斌至今仍是手写稿子,完成后,妻子拿到电脑前,一字一句打印出来。长时间如此,妻子也爱上了文学。他的妻子恬静地告诉笔者:“我有空时也写写文章,目前发表了20多篇,其中《礼,是流淌过心尖的露珠》《佛,浊世的一朵白莲》《品茶,品无尘年华》等10多篇,还先后在全国的征文、大赛中获奖。”

他们就这样相互支持着,相互激励着,成为生活的知音,也成为文字的知音。

除写作外,余显斌每天都坚持阅读。他爱读朱自清、冰心、周作人的文章,也爱读沈从文和汪曾祺的文章。从他们的语言里,他提炼出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干净自然,清新简练,长短结合,朗朗上口。除此之外,他还经常阅读《资治通鉴》《三国志》……在中国历史中,他特别喜欢唐朝,每次读到唐朝史事,都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历史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在中国历史人物中,他最崇拜和喜爱的是孔子,一个读书人,身无分文,心系天下,有着伟大的社会担当心和责任心,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也是今天追梦路上必备的品德。

除了给一些文学刊物撰稿外,他也给很多历史刊物撰稿,譬如《百家讲坛》《知识窗》《老人世界》等。同时,应云南大理州政协之约,他写下50多万字的历史散文集《南诏二百年》和《大理王朝三百年》,出版后得到学界和读者一致好评。2020年,为了完成大理州政协约定的另一部史书《九百年山河》,他应邀去大理考证采访。在大理期间,他访古地,走苍山,涉洱海,拜访历史人物的后人,寻求一个个历史证据。回来后,他利用半年时间,完成了35万字的《九百年江山》。他说,自己这样做,没有别的目的,只希望读者能从中记得我们历史的来路,文化的来路,不要忘记自己的根脉,成为思想和灵魂的天涯游子。

“好学”“乐教”“勤写”,让余显斌在三尺讲台教学之余,创作出丰硕的成果,取得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他笔下的一草一木皆有温馨,一花一虫都含感情,自然清新,富含诗情画意,让人读后如品清茗,齿颊生香,回味无穷。前路还长,时光无量,祝他在未来的教学和写作生涯中作出新的成绩,写出更好的作品。

新闻推荐

多喜乐 常安宁

1965年,樊锦诗与老彭莫高窟合影程瑾编辑部的同事说,春天了,一定要写写爱情。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樊锦诗和老彭,并...

敦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敦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