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丝变成了白发,学徒磨砺成了首席技师,他还是那个俯得下身、较得了真的手艺人 李晓:雕刻时光 30 年 黑陶工匠“一把刀”

黄海晨报 2020-08-19 09:01 大字

全媒体记者 王娟

刀钝了!

李晓没想到现场比试的时候手中的刀出了问题。黑陶工匠没有了刀,就好比剑客手中没有了剑。

何况这是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雕刻大赛实操竞赛现场。参赛的50人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在全省16地市有着响当当的名号。

“10秒、14秒、15秒……”一边磨着刀,一边盯着考场前的钟表,李晓计算着秒数。

平时3天完成的雕刻任务,这次竞赛集中到一天半的时间,拼的不仅是功力还有手速。

时针、分针再次重合到12上,比赛结束的铃声响起,李晓手起刀落,完成了最后一步,在方形陶瓶上刻下自己的落款。

随后,经省外专家评委盲选,李晓凭借作品“荷风送香气”获得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工艺雕刻)实操竞赛第一名,也因此获得“山东省轻工系统首席技师”的荣誉称号。他的另一件作品《飞天》问鼎山东工美精品奖金奖。在2020年第十二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上,李晓成为当之无愧的“双料冠军”。

宁做十圆不做一方

现场比试,他偏偏选择了方形瓶

几年前,一头短发还又黑又亮,不知哪天起,白头发开始蔓延,直至占据了主场。但是,56岁的李晓做黑陶的劲头没有灭,人坐到那堆泥巴面前,戴好眼镜,宛如老学者做研究,眼、脑并用,而手中是一个方瓶的坯胎。

黑陶圈有一句行话“宁做十圆不做一方”。无论是出土的古代文物还是现代制作,方瓶少之又少。因为业内人士都知道,方瓶难做,制作方瓶所耗费精力是圆瓶的10倍之多,还不一定成功,黑陶工匠鲜少碰触。

但是,在这场重量级的“山东工美”行业(工艺雕刻)实操竞赛中李晓偏偏选择了方瓶。“我想看一下自己的真实水平。”李晓干脆明了得给出了答案。

另外,李晓参赛作品灵感来源于济南大明湖畔那副有名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四面荷花用四面的方瓶是最佳选择。”

这并不是李晓首次做方形黑陶。让他声名远播的作品《薪火相传》底座就是方形的烧陶窑。《薪火相传》从构思到陶坯制作再到雕刻工艺不但同行们拍手称绝,学术界也赞赏有加。《薪火相传》一亮相,就获得了首届“日照文艺奖”银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奖金奖、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杯”银奖等重量级奖项。甚至7年过去了,它在圈内还占有一席之地,常被拿来作研究。

那一次制作情景,李晓的妻子高玉兰(夫妻俩被外界称为“黑陶夫妻”)闭上眼睛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2011年春天,日照经开区东南李村一家工厂大门口。李晓正趴在水泥地上,对着一层泥出神,旁边放着直尺、水桶、泥、美工刀。

两个多小时里,他不停地用手试泥面是否平整、手感湿度是否合适。由于条件受限,租住的房子没有平整的水泥地,只有村外工厂的水泥地适合。连续四五天早起的村民总是能看到这位40多岁的黑陶匠趴在地上的身影。“做一件方瓶就像在闯关,还不止一个关口。”高玉兰回想起那场经历,就明白这一次又是一场硬仗。

比刀工 拼手速

50名雕刻高手他是唯一的四面刻

“掌根5厘米厚,手心那个位置超出了1毫米。”李晓就像装修的泥工一样在泥层上找平,只不过用的不是自流平,而是靠手感和眼力,一两小时就要来看看试试,抹平。

“有点干,两个面‘腻’(粘)不起来。”那段时间,李晓工作室的窗子一直开着,因为要根据风向、室内湿度,随时调整泥面面向风口的位置。

“这个角是89度,不是直角,差一度也做不成方瓶。”李晓一手做着陶坯,一手持着直角尺,随时测量着四个角的度数。

“老婆,手电筒的灯调亮一些,我看不清瓶里沿。”7月中旬经过前期准备,陶瓶终于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腻边,把四个面捏在一起。

“圆形黑陶是直接拉坯制作,一体成型。而方形陶不行,四个边要一个个的腻在一起,既要保障泥面的硬度确保瓶子能站起来,还要保证湿度四个面能粘起来。四个约420平方厘米的面,长度、宽度、厚度不能有头发丝般的误差。”

捏边的时候,瓶太深,要靠手电筒打光。高玉兰手中的电筒一晚上要亮好几个小时,手酸了也不敢动,因为丈夫李晓弯着腰捏边更累,每一个细节都要严格把控,稍有不慎前功尽弃。此时的李晓就像入定的高僧一样,身无外物,眼中只有眼前的瓶子。

第一个瓶子并算不上成功,瓶身整体偏小,但是也能用,把雕刻内容刻小就行。

“重新做。”追求完美的李晓还是不将就。

又经过10多天的摸索与尝试,第二个天圆地方的瓶坯终于完成。7月22日,李晓带着这个62厘米高的陶瓶,踏上去往济南的列车。

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工艺雕刻)实操竞赛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来自16地市的50名黑陶、陶瓷、琉璃雕刻高手入选现场比试。平常要3天甚至一周完成的雕刻作品,集中到一天半完成,不但比拼功底,还有速度。在参赛的选手中,李晓是唯一选择了四面雕刻的工匠。

一幅水墨画跃然瓶上

黑陶,他刻出了“水墨味”“金石味”

7月23日,泉城济南。李晓伏案在桌前,颔首凝神,刻刀笃笃刺开夏日的灼热阳光。

“荷花宫样美人妆,荷叶临风翠作裳。昨夜夜凉凉似水,羡渠宛在水中央。”笔画从陶面次第浮上,泥屑纷纷落下。12把窄、宽不同的刀子,在满是茧子的手中不停变换。

陶瓶上荷花、翠鸟、荷叶、雨滴逐渐显现;隶书配诗,相得益彰,更显秀丽。而荷花的枝茎错落有致,深浅不一,每一面都是一幅水墨画,有浓妆有淡抹,国画的韵味从瓶上飘然而至。而整体欣赏,四个面又重新组成了一幅形态各异的荷花图。

虽然现场比试时,出现刀钝了的小插曲,但是几番竞技,李晓还是脱颖而出,一举夺魁。

“画有水墨味、字有金石味(形容镌刻功力深厚,刀法古拙厚重又不失精巧和灵动)。”他的作品“荷风送香气”受到多次担任国家级、省级评委、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生导师饶晓晴的赞赏,“刀工非同一般,国画的味道在黑陶上刻画得淋漓尽致。”

8月13日,在李晓的工作室内,回想起二十多天前的比赛,李晓不无遗憾地说,荷花的这根茎明暗效果没有达到预期,这个落款还可以刻的更好些……

李晓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黑陶世界里摸爬滚打30年,黑丝变成了白发,学徒磨砺成了首席技师,却还是那个俯得下身、较得了真、不事张扬的技术型与创新型并存的手艺人。

老手艺 新内涵

“低调”的他在创新路上“很高调”

李晓是地道的日照人,小时候跟随父亲在村生产队里劳动。父亲制陶、烧陶,姐姐晒陶。他就凭着自己的想象捏制各种各样的小泥人,没想到这种兴趣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也成就了他的黑陶艺术之路。

长大后,李晓师承韩美林,是韩老在黑陶行业的唯一门生。

李晓黑陶艺术展厅内的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无论是镂空的,还是浮雕的,无论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无论是大到2米高的鼎,还是小到可以握在手中的蛋壳杯,都是那样惟妙惟肖,灵动得仿佛拥有生命。李晓的黑陶不仅传承了龙山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将传统黑陶进行了艺术创新,给古老的黑陶注入了新的艺术内涵。

他说:“作品要新鲜、要经典、要味道;思想要眼界、要实力、要思考、要真诚。”已经年过半百,李晓常常看黑陶看得发呆,琢磨着如何将古老的手艺进行新的创造。

在2020年第十二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上,李晓的另一件作品———《飞天》荣获“泰山桃木王”杯山东工美精品奖金奖。这件作品是李晓和妻子共同制作,也是日照地区首次用立体浮雕的刻法将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与黑陶牵手。作品仙姿曼妙、层次分明、立体效果强、内容繁复既有古老韵味又增添了现代美感。

烧窑的温度是800℃,一个黑陶作品的制作周期是15天,一个工匠的坚守是30年,不管时光如何变迁,李晓对传承的信念从不改变,对黑陶技艺的创新从未改变。

新闻推荐

日游客接待量一万人次左右 敦煌旅游迎来今年最旺季

随着跨省团队游恢复,敦煌市近期每天游客接待量都在一万人次左右,迎来了今年旅游最旺季。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自7月21日以来,...

敦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敦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