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尚明 山水寄真情笔墨悟人生
《云烟玉泉》《春山烟雨》《古堡城垣》《云山秋水》《云峰青松》《陇山烟云》《云越峡谷》《云海观涛》《山光春晖》《古道岁月》《归》
在优秀的画家笔下,山水都具有人性,流淌着情感,蕴含着哲理。马尚明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画家,他创作的山水画不仅意境悠远、功力精湛,其彰显的胸怀中更是总有人性之情涌起,令观者脑海里总会有人生哲理之光呈现。
1963年,马尚明出生在甘肃渭源县首阳山下的莲峰古镇,这里深厚而博大的文化积淀,雄浑而奇特的自然风貌和充满朝气的人文精神孕育了他的艺术才思。
从1989年开始,马尚明便辞去了渭源县美术教师的工作,携妻到敦煌莫高窟驻临8年临摹,期间对外界不闻不问,默默地积淀出深厚的艺术功底。他好似闭关修炼的禅师,在静默之中感悟着人生的意境与生命的真谛。他又仿佛是艺术之海里一颗生机蓬勃的种子,贪婪地汲取着历史文化的营养,并迫切地去成长、去绽放。
他长期进行临摹,观察、揣摩、研究敦煌艺术的特点与神韵,以大海般的胸怀吸收着方方面面的营养,力求凭借着不断娴熟的摹绘技术,去达到心目中绘画的至高境界。八年磨一剑,这一剑磨得让他出神入化。那五万多平方米的敦煌艺术,让他在临摹中博采众家之长。同时,又从感悟人生的过程中不断地将身心融于自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
马尚明自小喜爱国画,数十年来他还追寻五代宋元明清诸大家足迹,饱览历代书画巨擘名作,心摹手追、孜孜以求,使他的山水画极尽精微,惟妙惟肖。他崇尚高昂伟岸、饱满雄强,也向往古雅秀润、幽远朴厚,更醉心于恣意挥洒、灵动飞扬。其作品自得规矩、自出机杼,在法度中吟咏情性,严谨而灵动。
“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积淀,是中国画天人合一意境的历史集成,更是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体验天地宇宙永恒的参悟途径。”听了马尚明的一番感言,可以真切感受到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解的深刻,而在他的作品中更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感悟带来的艺术升华。
“真正打动心灵的山水,是酝酿在灵魂深处的山水。”他说:“笔墨之间,一定不能局限于眼前所见的有形之‘象’,我更是希望能够表达出常人视线中那种‘象’背后无穷无尽的‘意’。因为,也正是在这‘意’中,我才能赋予描写的客观景物以情、以理、以精神。可以说,画面的‘意境’,已是我内心深处憧憬和向往的山水,是胸中丘壑,是精神栖息的家园。”
在马尚明山水画作品中,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精细观察和深度体验,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山水风景都是经过他对生活的参悟而提炼入画的,处处隐含着画家心中的艺术境界。
马尚明告诉记者:“黄宾虹先生提出的‘自然是法、写吾人生、内美静参、山水作字、不泥于古、变革自立’的美学理论,已经成为我艺术追求上的一种自觉。而我的山水画中大都是对中国西部风情的描绘,或人、或景,都有极浓郁的地方色彩。”
静观马尚明的山水画作品,突出了形似几何形的结构式迭加与错位,使之更富整体性,更具形式意味。在通常情况下,往往以湿笔为主,干笔为辅,造就了画面墨气弥漫、涵浑苍茫、空旷疏朗、简洁明净、水色水光的新意。
重要的是,在画面的总体静谧的境界中,总是流淌着马尚明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从而使作品洋溢着人性的气息。特别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也因而获得了生命,观之有扣人心弦、沐浴心灵之感。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马尚明告诉记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情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山、水就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感动不了自己,更感动不了别人。”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他认为:“画的是自然之性,抒的是个人情怀。山水画有了情感,就有了灵魂。历代山水画家的实践证明,山水画由具象到意象的转化过程正是由‘物’到‘心’的过程,其过程昭示了笔墨与情感合二为一的境界,彰显了文化属性与民族审美需求的和谐形态。”
的确,当马尚明熟练地掌握了绘画的技法,对“形”和“象”有了精准的把握后,积蓄情感的心扉与个性化的审美格调都被自然而然地打开与释放。这时,他创造的意象形象既有贴近自然的声音,也有自然形貌的精神,其意境不仅蕴含着自然造化之精神,也融合着画家丰富的情绪、情感。
正所谓苏子之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冰霜锤炼成的雪域祁连,战鼓震撼过的戈壁瀚海,还有被日月雕筑成的陇山岚风,都是马尚明创作的甘泉和灵山。雪域里的冰山犄角,天地挤压出的一道道褶皱,风雨亲吻过的松针细枝,在马尚明的画笔下也总是满含深情,焕发着人性的光芒,折射着人生的哲理。
“绘画是人的灵魂和精神的折射,彰显着人生的哲理。”马尚明表示:“多少次山间幽坐,石上冥想,使古人意趣的纸上追摹,方能在山水间激发心灵上的对应。我画山石之苍润、泉水之清澈、干之劲、叶之灵、草之柔、花之雅,力求穿插有序、繁简得意、妙造自然。”
马尚明善于通过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生活的感悟与哲思。他尊重自然,而又善于驾驭自然,充分发掘山水的蕴含的哲理,又以自己的审美体验和修养,赋予画中山水的文化意义,体现出一股崇高、优雅、朴素的江山永立的精神。
的确,同样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马尚明,却能够在心中为自己留一份宁静的山水,这何尝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生。然而,这对于一个画家而言又是必须的,所谓‘胸中有丘壑’,画家正是因为心中有爱,所以笔底才能生花。
马尚明做到了,无论城市的工作与生活是否忙碌,他总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符号,在笔情墨趣间传达出传统文人情怀的精神,构造出一幅幅天人合一的和谐世界。在他的笔墨之中,无论是大山大水还是小桥流水,都始终透出一种或恬淡轻盈,或神秘幽深的生动气息,使人如临其境,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新、优雅与美感。
“千百年来,中国画的最高层次就是禅境,而禅境也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心灵境界。”马尚明认为:“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就是这两元构成了艺术的意境。”
他说:“若是在艺术作品尤其是中国画中达到意境深邃、禅意蓬生,则能将观者带入‘象外之境’,给观者一种前所未有的玄妙感受,一种置身世外的空灵之感。那么毋庸置疑,这幅作品就是一幅成功之作。因为它在冥冥之中昭显了一种‘意境’,蕴含了一种‘禅意’。”
交谈之后,再静心观摩马尚明的作品,无论其中的哪幅画作,都能感受到画面上旷达悠远的空间里,俨然寻不到人迹踪影,万物也都寂静无声,似乎在默默等候着神灵来将它们唤醒,等候瞬间灵光的闪现来将它们带回生气勃勃而又安然清静的‘禅的世界’。
“因为就是在这种万物沉寂,看似无声无色的博大空间里,方能蕴涵出勃勃生机。”马尚明缓缓地解释着这种孕育于内心深处的感觉:“仿佛就在刹那间,万物都可跳动起来,生命之气可以流转开来。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万物来之有,而有来之无’,‘无’中蕴藏了丰富的‘有’,‘有’使这个世界多彩有趣。用参禅之心观看这个大千世界,品读这个世界,以无孕有之心对待万事万物,就能挥洒出意境盎然的美丽画面来。”
的确如此,在马尚明的山水画中似乎蕴含了一种哲理、展现着一种智慧,使人见了如同在炎热天气里的一汪清泉沁人心脾,如同一抹晨曦令人心情舒畅,这种功效是和他隽丽而又不失明快的画风分不开的。他的画工整细腻、气脉相通,灵气十足气韵自然生动。
在他的画中,还能真切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意境,感受到虚与实的合一,精神与气质的合一。如果静下心来去欣赏,在马尚明的每幅作品中还能发现处处充溢着禅机,每幅作品似乎都可以参悟。
就是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使他的画愈发显得意境深远、辽阔,画面中也可以感觉出其思想的深刻。
“我总是希望能通过笔墨来表达自己对宇宙宏观世界的见解,以及对个人荣与辱、喜与悲乃至生与死的见解。”马尚明感慨地说:“同时,也希望能把人生的诸多感悟用绘画形式酣畅透彻地表达出来。繁华之外,我只想独享一份清静。”
“每一天,我都能够取情于山、寄情于水。”他表示:“我也能够在画中为自己结庐去看山听雨,与自然对话,能在袅袅熏香中品茗,让自己与山水合二为一。用淡定之心挥洒胸中千丘万壑,即而才有了现在的自己。”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是有价值的艺术。宝剑的锋利来自勤奋的磨砺,梅花的馨香源于冷冬的苦寒。马尚明执著于山水画艺术,将心血与情感付于其间,在喧嚣的滚滚红尘中守住宁静,并在宁静中以山水画表达自己的审美追求与人生感悟。
■人物简介
马尚明,中国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国画院西北画院院长,中国书画院山水创作办公室主任,甘肃省省美协会员。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文/图
新闻推荐
□张婉祎目前,高考已陆续放榜并进入填报志愿的阶段。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考出676分的高分,获湖南省文科第四名。她表示,...
敦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敦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