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南:《南渡北归》将“拾遗补缺”

新安晚报 2018-11-01 10:55 大字

10月28日上午,著名作家、《南渡北归》的作者岳南现身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在第十二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新华书店阅读空间畅谈民国文化大家,并与读者分享其最新作品《大学和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新

《李庄往事》开启宏大叙事

何转向民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岳南表示,2003年在采访三星堆结束后,一人来到广场喝茶,心中总是觉得有一件大事未了。蹦进脑海的念头是,到宜宾市李庄镇看看。岳南写过十几部考古题材的纪实类作品,参考的文章和采访的考古学家不时提到李庄这个神秘的地方——抗战时期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几家学术机构流亡的地方,学者们在这个川南一隅创造了学术史上一段精彩传奇,写下了中国知识分子可歌可泣的一页。当年流亡于此地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居住的地方;“田边上”是中央研究院一批大师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李方桂、吴定良等在李庄郊外板栗坳办公之所,以及同济大学师生居住的庙宇楼舍。听着乡亲们讲述大师当年动人的故事,便有了《南渡北归》的前身《李庄往事》的诞生,这也是岳南“宏大叙事”的缘起。

除了这川南一隅,中国抗战时期还有重庆、成都和昆明可算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写完李庄觉得还有别的东西要写,昆明长沙过来的,跟中央研究院过来的,联系在一起很难分开。我写的是清华北大南开,很多大师没写到的,以后再想办法弥补吧。”岳南所言的弥补并非虚言,他计划再创作一部南渡北归的《拾遗》,把缺憾补全了,但现在岳南直言太忙了,他心里的计划是2025年能把这本书给出了。

其实在笔锋转向民国大师之前,岳南已经著作等身,《风雪定陵——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记》《日暮皇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记》《绝代兵圣——银雀山破译记》等等,也被粉丝戏称感觉分分钟就能转型写本《盗墓笔记》。岳南介本,本来想写敦煌的,但没有十年时间写不完。我现在心比较浮躁,这个必须压下去。眼下还有五个省要走,走完我就不出来了,忙完这段时间决定闭关创作,争取最近两年把安阳殷墟拿下来。”

流水线生产不了“大师”

岳南《南渡北归》三部曲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亚洲周刊》评其为2011年全球华文十大好书之冠,称其为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评论称:作者的感叹深沉而悲怆,令人惊悚不已——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南渡北归》出来之后,在台湾反响也很好,台湾有机构希望也能写出来这样的书,我就去了台湾清华大学,他们就想让我写个《梅贻琦大传》,我当时就答应了。不好写,梅贻琦先生清水寡言的,慢慢搞还是搞出来了。”在岳南研究过的民国大师当中,陈寅恪和傅斯年是他自己比较感动的人物,当然还有岳南专门为他写了一本书《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的“伟大的话很少的”清华大学校长,“他的3个学生在世界上获奖,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都是梅贻琦做校长时的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李元哲是198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说到如今的大学难再出大师,岳南直言这个事情就是“钱学森之问”,不好说这么直白,“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是当官不是其它的,前提是自由,研究出来了才能有高的成就。如果只是一个螺丝钉,那就是流水线上的,流水线的你想让他获奖很困难。因为它就是干这个活的,模具化生产。”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蒋楠楠李燕然

新闻推荐

杭州十竹斋木版水印传承人刊印巨幅作品

10月27日,魏立中(右四,着白上衣者)与嘉宾一起把宣纸水印作品从巨型雕版上轻轻抬起。当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敦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敦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