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灵思考到理性护航 ——读焦炳琨《本土影视生命意识的思考》
焦炳琨
1933年11月生,天津人。历任嘉峪关市文化局局长兼广播电视局局长,兰州电影制片厂厂长、书记。现任甘肃省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
发表文学作品500余万字,著有19部小说、评论和报告文学,其中小说《山花》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拍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百余部。《中国庙会文化》《甘肃石窟艺术》等作为中国外宣片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发放到我国驻外196个使领馆。
荣获甘肃省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甘肃省“优秀电影工作者”称号及甘肃文艺终身成就奖。作品曾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敦煌文艺奖、金鹰奖等。
2014年的秋天,在一次电影研讨会上,焦炳琨老师说到甘肃本土电影的现状时,如数家珍,张口即来,几乎对甘肃每一部影视都能一语中的。我当即产生了一个想法,何不将焦老师多年来发表于省内外各报刊的关于甘肃本土影片的评论集结成书,也算是对甘肃本土影视业的一个总结和注解。
焦老师从兰州电影制片厂厂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以后,退而不休,先后担任甘肃省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电视剧审查领导小组成员、政府(影视剧产品)采购评议专家、《甘肃日报》影视业专版顾问等职,终日沉浸在看本、审片、评议、指导、典正乃至策划选题中,乐此不疲。
在这紧张而热烈的16年间的5800多个日日夜夜里,经焦老师审看评议的影视作品(剧本和成片)超过1000多部,从而奠定并确立了焦炳琨老师作为新世纪以来甘肃影视事业创新发展当之无愧的见证者和护航者。
一直以来,他兢兢业业、朝乾夕惕、勤勤恳恳、夙夜艰辛,为党的文艺路线循脉守望,“把关站岗”,为甘肃影视人才队伍的健康成长匡正保驾。在实际点评中他循循善诱、千淘万漉、护苗除莠,实事求是地评议修正每一部影视剧作,善待爱护每一位作者,并就如何整体提高甘肃的影视剧创作和制片质量总是苦心孤诣、不遗余力,付出了其最大心血。
这部评论集几乎囊括了近年来甘肃影视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电影、电视剧到折子戏,再到纪录片、剧本,其评议无不画龙点睛、直指要义,其中既有政策性的引导寄托,也有导师般的语重心长,常于温馨的箴言热语中给作者以振聋发聩,重塑灵感,从而致臻致善地投入下一次创作。
这些年来,焦老师把自己的“审看意见”汇集成书,先后出版了《影视心灵维度的思考》、《漫论影视文化基因的融合与裂变》及《影视题材立意叙事的理性思考》三本书。从“心灵维度”的思考,到“文化基因”的漫论,再到“题材、立意、叙事”的探索,他一直强调影视作品要“求”变、“求”新、“求”不同。而三“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为创作者烛照指路,为制作者领航扬帆。
当我读到即将付梓的姊妹篇《本土影视生命意识的思考》时,感慨万千,作品中处处体现了焦老师上述的种种心迹和努力,其最终最本质的要义都是在为甘肃本土影视的高格出品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竭尽全力。在本书中,他不仅呼吁我们影视创作者和制作者要提高作品自身的生命意识,还围绕着影视制作机制的改革进步而大声疾呼:作为艺术生产的社会功能,应由作品的教育灌输模式向受教育者的个性选择自由而转变,由文化部门的行政推广向受众群体的市场接纳而转变。否则,即使我们的影视作品质量提高了,也只是“锁在深闺人未识”。美丽的影视生命周期唯其长久、广大,甘肃影视才会破茧成蝶,在中国影视王国中绚丽绽放。
□汪小平
新闻推荐
成都与世界4优越的自然禀赋,无穷的物质和文化创造力,使成都无论在远至先秦还是近到今天,都是中国版图上一个耀眼的城市!在古代,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早在秦汉以前就已经开通,并成为古代中国内地...
敦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敦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