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诗话 (十六)

嘉峪关日报 2018-03-13 15:14 大字

周大成

岑参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

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诗人东归长安,途经酒泉,时为太守设宴饯行而作。在此之前,诗人曾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任节度判官(唐代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备差遣,非正式官员),度过了三年豪壮的边塞战斗生活。这次是奉命返回京师长安任右补阙。诗的意思是:酒泉太守热情好客,高堂剑舞击鼓助兴。胡服歌手载歌载舞,琵琶长笛奏乐相伴;烧烤全牛烹煮驼峰,交河美酒觥筹交错。胡笳一曲闻者断肠,思乡心切纷纷垂泪。三更醉后军中沉睡,梦回秦山归心似箭。诗中的“羌儿、胡雏”是当地部族的歌手。雏,这里指少女。“犁”乃“犛”之误,犛牛即牦牛。炙犛牛,即烘烤牦牛肉。交河美酒,指西域特产的葡萄酒。交河,今新疆吐鲁番。叵(pǒ)罗,一种敞口的酒杯。秦山归梦,指怀乡之情。秦山,即秦岭诸山。终南山又名秦岭,这里指岑参所处地。

作者岑参(公元715—770年),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年冬至十年春,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掌书记。两年后返回长安,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度离京,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任节度判官,驻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还朝任右补阙。晚年官至嘉州刺史,五十六岁殁于成都客舍,著有《岑嘉州集》。

酒泉始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距今已两千二百余年。唐代酒泉(包括嘉峪关地区)属河西节度使统辖。岑参的《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这首诗描写的是一次充满酒泉边塞文化和民族风情的盛宴。诗歌直接从酒泉太守的豪放个性写起(这位太守为何人,今已无考),他亲自在酒宴上拔剑起舞,并击鼓助兴,为返回京师的旅人送行。这种招待不可谓不热情隆重。按常规酒席招待客人,多是艺伎、家妓们表演助兴。主人亲自下来舞剑击鼓助兴,除说明待客的热情豪爽外,对客人而言更增添一种亲密感。

接着诗人以快意的笔法,以一个局部的场景——酒宴,描绘了一幅大唐盛世、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繁盛的图画:一群身穿华丽胡服的少男少女载歌载舞,那矫健奔放的舞步令人目不暇接,高亢激越的歌声令人陶醉倾倒。琵琶、羌笛奏出了天山南北、河西走廊欢乐的音乐,令人流连忘返。酒席上摆放着烘烤的全牛、烹煮的驼峰等各种西部边塞特有的食品,还有西域特产的葡萄美酒和名贵的金杯。宾主们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气氛欢快热烈……这一切汇成了浓烈粗犷的塞上情调,生动地展现了唐代酒泉的社会面貌和生活风尚。西部儿女用他们所擅长的乐舞和珍贵的食品,来展示他们的劳动生活,抒发内心的丰富情感,传递美好的友谊和爱情,张扬奔放的精神个性。这一切构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酒泉边塞文化独特的内涵和底蕴。

盛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各国和内地的政治联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当时聚居在酒泉、敦煌的不仅有汉族和鲜卑、羯、氐、羌等北边的少数民族,也有西域的高昌、高车、鄯善等各族人民。各族人民和各民族的文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了大唐盛世灿烂的文化。这一切通过酒泉太守的一场盛宴,在诗人岑参的笔下得到了最真实生动的反映。

(十六)

新闻推荐

成都 丝绸之路的焦点与交点

蜀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本报资料图片包括楼兰古道在内的北方丝绸之路,被认为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它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终点在罗马。这条横跨欧亚...

敦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敦煌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