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那些趣事儿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家家户户贴春联。《蜀梼杌》有载:公元964年春节,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作此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有人以为是中华第一联。次年,宋太祖赵匡胤灭了后蜀,掳走孟昶,并让名叫吕余庆的做成都(原是后蜀都城)的地方长官。早在建隆元年(公元960年) ,宋太祖定每年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为“长春节”。孟昶降宋之时,正是赵匡胤生日。新年蜀地迎“余庆”,自此蜀国归“长春”,机缘巧合,宋时便有了春联习俗。不过,据王安石诗,也可判断,宋时春联与桃符并行不悖,春联取代桃符是有个渐进过程的。其实,目前可考据的春联应是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刘丘子作的,联曰:“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载于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
明代把春联正式推上历史与民俗的台面,并与种种民间传说有关。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喜爱春联,他觉得这样显得喜庆。有一年除夕,他下旨公卿士家,门上须有春联一副。年初一,太祖微服私巡,见街市春联交相辉映,煞是高兴。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其故。原来主人是个屠夫,目不识丁,正在犯愁。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个屠夫。他的孙子建文皇帝朱允炆更是位高超写手。他给开酒馆的老板写了“斟来竹叶和杯绿,饮罢桃花脸上红”;给木匠家里写了“造作全凭秋月斧,直方悉用墨云绳”;给理发匠写了“虽乃是毫末生意,却真也顶上功夫”。真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春联。
清乾隆皇帝也很喜欢写春联。有一年除夕,乾隆脱下龙袍,着便服,带随从,出皇宫。当他得知一户鞋匠过年时家无春联,便为之写下一联:“大楦头,小楦头,乒乒乓乓打出穷鬼去;粗麻绳,细麻绳,吱吱嘎嘎拉进财神来。”老鞋匠见其人气度非凡,就附和说道:“我看横批就写‘天下万年\’吧。”乾隆一听,高兴极了,他就挥笔写下了这个横批,皆大欢喜。
春联亦是民间的三绝,一绝是内容,二绝是音韵,三绝仍是好字。其实这好字,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文化内涵,二是这写字者最好是地方有声望的人。所以就有一个应时的文化产业,那就是卖春联。
清人沈太侔在《春明采风志》里描述北京过年前卖春联的情形说:“塾师学长,多卖对联者。”京都如此,地方上也如是。我的家乡濒临长江,南唐时名延载乡,至南唐升元年间(937年—943年)复置繁昌县,治在此地,又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 县治由延载乡迁至金峨上乡。因此我的故地曾经是县城所在地,遥领春谷古郡。后来县城南迁,故里称之为旧县,然而学风蔚然,民风纯朴。当年的“鹊江世泽,春谷家声”,这副古春联在乡邑广为流传。时至1958年适逢“大跃进”年代,因老家濒临长江黄金水道,是个重要的客货码头,所以面对新的发展趋势更名为“新港”。那时乡政府门楼两边张贴春联云:“延载名旧县旧县一换旧时颜,旧县改新港新港跃进新发展。”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政府在原来的门楼又贴了新春联:“旧县一改旧面貌,新港再写新篇章。”这副春联据说是我初中语文老师胡清枝写的,他的纂联删繁就简,明快易懂,让人铭记于心。尤其是他的仿瘦金体,一如他本人清枝绿叶,玉树临风,传为美谈。
最近我与亲家饮酒聊起春联话题,他说起他父亲与春联的故事。老先生早在私塾学校就练就了一手好毛笔字,胸有文墨,备爱乡党敬重。特别是他长长的寿眉,乡人视为吉祥,方圆几十里到处可见他的墨迹。尤其是在八十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使农村人家发家致富,每家盖新房都要请老先生写上几副对联和中堂挂在堂屋之上,多的时候要排队拿或隔日取。
七十年代中期,老先生曾负责公社大会堂的建设。三层大楼的大会堂是由北京下放来镇上的“臭老九”工程师设计,老先生带着一帮泥瓦匠、土木工建成的。落成之时,恰春节,老先生兴致勃勃地要在舞台两侧高大的圆柱上题写对联,可当时找不到那么大的毛笔,老先生就拿来一块抹布,在大白纸上挥布写下:“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八个大字,再由工作人员刻了上去。大会堂盖好后,显得豪华而洋气。
八十年代初,老先生退休,便带上一支笔到街上去鬻字自娱。当时,他给自家写了一副春联:“以农为本,经商致富”,横批是:“全面发展”。 亲家和他妻子是门当户对,女方家大门对着他男方家后门相距不过几米。结婚那天,老先生有趣地在后门上贴一副婚联:“七步良缘百年好合。”九十年初,老先生卖字攒了些钱,他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盖了一幢小洋楼。那年春节,老先生在楼上楼下两个房间大门上,又贴上亲笔写下的两副春联,其中一副是:“不求家豪富,但愿子孙贤。”
现在手书的春联少多了,大都是印刷,纸张质地优良,内容也丰富多彩了。可是总还觉得少了那么点原汁原味儿。然而,随着书法越来越受重视,我想春联的手书也会越来越多的。因为春联点缀的喜庆,张扬的文化氛围,就是我们生活中永远不会失落的中国元素。
□ 张家俊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严存义通讯员强科今年春运,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围绕满足红色旅游、家庭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等市场需要,开行“环西部火车游”旅游专列,利用铁路沿线旅游资源优势,提升甘肃旅游的影响力和...
敦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敦煌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