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寻访阮大师

兰州日报 2018-02-04 00:00 大字

作品《唐诗204首》□资料照片

驱车出敦煌市,经七里墩镇前往敦煌古城。不到半个小时,我就来到了敦煌影视城。

一路走去,好在天气不算太热,人也心生喜欢。此行,我是去造访世界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先生的。从晚清至今,兰州雕刻葫芦历经百年的流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兰州雕刻葫芦一度成为一个闪耀的名称。提及雕刻葫芦,兰州人自然而然会想到“王氏家族”、“陈氏家族”、“阮氏家族”等。

因为有阮氏弟子张兆武提前联系,我很快就见到了阮文辉先生。

阮琳打趣道,她爷爷现在跟石头干上了。阮老则笑言,捡石头可以强体养心。找石头,其实就是以石为师。

在和我交谈中,阮文辉对“阮氏雕刻葫芦”这个标注着阮氏精髓的民间艺术,除了充满与生俱来的家族式的荣耀外,也不经意间流露出些许落寞与期待。

阮氏雕刻葫芦从创始人阮光宇开始,至今已到第4代。雕刻葫芦的名家当数阮光宇之子辉,他是阮氏微雕葫芦第二代传人。

阮文辉大师自幼多才多艺,深受家学之熏陶。上个世纪80年代,他继承父业、博采众长,运用丰富的国画知识和功力,创造水墨写意、仿名人书画、彩雕、微刻”等技法,所雕刻的《150个儿童游戏图》、《唐诗204首》、《敦煌飞天120身》及《桃源行》、《夜游图》、《八仙歌》等4套6枚微雕葫芦被定为国家珍品,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其微雕葫芦被列为国家级珍品并为国家珍宝馆收藏。其作品在加拿大、新加坡、美国、日本、马来西亚以及港台地区均被收藏。

随着诸多名号的接踵而至,阮文辉身边的朋友便直接尊称他为“阮大师”,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阎仲雄的话来说,他严格践行着“人以品德立于世”的家风,德艺双馨,是位真正隐藏在民间的大师。

这些年,阮大师又培养出许多刻葫芦的接班人,使得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发扬光大。阮氏第三代是阮琦、阮琳、阮力及阮大师的入室弟子吕崇辉、马胜中。

阮氏第四代,以阮大师的孙女阮一舟、阮熙越、阮涤尘、张兆武为代表。四人目前正在长辈们的悉心培养下,潜心钻研。

1992年,是阮琦、阮琳全职雕刻葫芦的元年。这一年,阮琳陪同父亲赴日本参加了艺术交流。在那里,兰州雕刻葫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日本的耳闻目睹,让她心里蠢蠢欲动。于是,阮琳、阮琦将落脚点选在了敦煌,甘肃省外国游客最多的城市,通过它将雕刻葫芦带到世界各地。

现如今,姐弟三人包括他们的下一代,都在雕刻葫芦的领域里继续创新。从敦煌的经历出发,姐妹二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但最终她们都有一个梦想,让兰州雕刻葫芦能够整合成为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阮琳常说,她们姐弟三人都是阮氏雕刻葫芦的传承人,而她则有幸成为兰州刻葫芦非遗项目的第三代传承人,这只是某个时期的记录代号。要做大做实这项美术工艺,突破家族之间的芥蒂,建立艺人间的信任,寻找新的结合点,加强艺术交流,培养后续人才都是需要下大力气常抓不懈。

在阮琳身上,流淌出浑然天成的儒雅与清高,这是来自一位艺术家的标识。

对于从事兰州雕刻葫芦艺人们的生存状态,阮琳调侃说养家糊口还是不成问题。可是,单打独斗的家庭创作模式,很难应对市场对文化品牌的追捧。

“作为文化传承工作者,我不会一味抱怨,至少在黄河之滨,白塔山下,兰州雕刻葫芦拥有了一个独立展示的机会。”阮琳说,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现在,他们开始脚踏实地去做兰州雕刻葫芦的传播和推广,拿出诚意和行动来,让持观望态度者从动态的变化中了解他们、相信他们,从而为丝绸之路上的葫芦争取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与亮点。

□聂中民

新闻推荐

一路欢声笑语 车厢里年味浓

春运首日,车站为乘客送福字西部商报记者丁凯摄(记者张云)2月1日起,2018年铁路春运正式启动。当天,记者走进年味浓浓的车厢,感受到“高哥、高姐”热情贴心的服务。青春志愿行温暖回家路当天上午,记者在...

敦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敦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