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给你三分好颜色染我一身五彩衣

半岛都市报 2017-11-27 11:10 大字

半岛全媒体记者宋总业

还记得电视剧《大染坊》吗?高高横杆子上晾着成匹染好的布,似一道道屏风,竹绿、桃红、烟蓝……飘荡着,舒展出主人公陈寿亭的人生画卷,也象征了他如染布般动荡不平凡的一生。五色氤氲的大染缸,染出了一个时代的荡气回肠。同样,这部电视剧也让传统印染工艺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不少人开始重拾这昔日手艺,只为自己的生活能增添一笔最自然的亮色。

从古至今,无论是绫罗绸缎,还是粗布麻衣,所有的织物,都离不开染色这一工序。你可知道,在没有先进工艺设备与化学颜料的古时,人们是如何为自己一身衣装渲染增色的吗?你可知道,相比现代人更多要求视觉上的华丽,古人则讲究更多——

梅葛二仙授业传艺

民谚有“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行行之中无祖不立”之说,追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祖师爷,比如木匠拜鲁班,医生尊崇孙思邈,纺织业供奉黄道婆,那印染行有祖师爷吗?

还真有,那就是民间传说中的梅福和葛洪二仙。传说人们用棉布、麻布缝制衣服之时,衣服都是灰白色的,颜色单调,比不上兽皮和羽毛漂亮好看。一次,梅福不小心摔在泥里弄脏了白衣衫,到河里去洗却怎么也洗不干净,等干了一看,白衫竟变成黄衣。又有一次,晒在树枝上的白衣被风吹落在草地上。等梅、葛二人发现后拾起,竟青一块、蓝一块的。他俩就蹲在草地上琢磨,到底这青蓝色是如何染上的呢?莫非青草能染蓝衣服?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割了一筐青草捣出汁,然后将白布放进去浸泡。不一会儿,白布果真变成了蓝布。后来这种染布法流传到了民间,人们不但学会用“蓝草”染衣服,而且又从中提取了一种叫“靛青”的染料。染业工匠们为了纪念梅、葛二仙开创染业、发明染料的功绩,将他俩尊为染布业的祖师爷,敬称为“梅葛二圣”。

这两人成仙后云游四海专教穷人染色:“我有一棵草,染衣蓝如宝,穿得化化烂,颜色依然好。”据传还发明了用灰酒发酵使蓝靛还原的方法,后人便将梅、葛二仙尊为染布的祖师爷。旧时江苏、浙江、山东等地染坊内都供奉有梅、葛二仙神像。在湖南、湖北地区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染坊内都要祭祀梅、葛仙翁。

其实据考证,早在四五千年前,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天然色素进行染色和装饰。所以传说终归传说,但它却是古代劳动人民辛勤与智慧的美好映照。

绿衣青衿草木有情

《诗经·绿衣》云:“绿兮衣兮,绿衣黄裳”,“绿衣丝兮,女所治兮”,可见我国以植物印染织物的历史由来已久。

据《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在夏代,我国先民就已使用草木汁染色制衣,并且掌握了染色蓝草的生长规律进行人工种植。到商周时代,染色技术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周天子设置了“染人”官职,并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周礼·天官》中称“凡染,春暴练,夏纁玄,秋染夏,冬献功”,就是将染事分为四季劳作,其中以夏秋为染色的主要时节,这便是古代早期纺织品印染工艺的雏形。

当时所采用的植物染料主要有:茜草、蓝草、栀子、黄栌、橡斗、紫草、荩草等。用蓝草染色,先以鲜蓝草的汁液直接浸染织物来染蓝,以后能用蓝草制靛蓝染青色。《荀子·劝学篇》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就是用蓝草制成的靛蓝可以染出更青的颜色来。而茜草是当时染红色的主要染料,《诗经·出其东门》中曾用“缟衣茹藘(音同“驴”)”指代穿白衣佩红丝巾的女子,“茹藘”就是茜草的一种。由此可见,染料植物的种植与染色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

此后,印染业在历代都受到重视,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织署、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专门管理机构。我国古代印染皆从大自然中萃取矿物与植物等染料,将青、黄、赤、白、黑称之为五色,再将五色混合后获取其他颜色。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列出了20多种颜料的来源、染制和定色的方法。在古时候,人们所穿衣服的颜色,是根据其社会阶级而定,不能逾越。黄色最高级,为皇帝专用;青色最低级,是平民衣服的颜色,因为人数众多,所以青色的染料需求量最大,其工艺被称为“缬(音同“协”)”。

染缬即出千古留痕

“缬”是古汉字,指在纺织品上染制出图案花样,也指染制了图案花样的织品,现代汉语常用“染”来代替。隋代前后的《二仪宝录》记载:“缬,起于秦汉间。”东晋时,此种工艺已在民间流传。五代时,染缬沿袭唐代的繁盛继续得到发展,按工艺分为“三缬”,即绞缬(扎染)、蜡缬(蜡染)、夹缬。绞缬和蜡缬在今日西南地区仍较盛行,夹缬于唐代盛极一时,敦煌莫高窟彩塑菩萨所穿着的便是夹缬彩装,之后渐衰,至明清便如凤毛麟角,渐不为人所知。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了绞缬染布法,大理人称其为疙瘩花布或疙瘩花。染色前需把布折叠捆扎,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由于色浆用板蓝根等植物制成,因此对皮肤没有任何伤害。目前,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

蜡缬始于汉代,盛于唐代。这种染布法需要先用液状蜡将图案绘制在布上,再经染色后除去蜡质而成。所用的染料就是蓝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保留了传统的蜡缬工艺,苗族妇女的衣服、伞套、枕巾等都是蜡染布制成。

夹缬布的颜色和图案则是用雕版夹印出来的。将布固定在两块镂空版之间,在镂空处注入色浆,解开镂空版后花纹就出现在布上了。夹缬印染在唐代得以大发展,唐玄宗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夹缬在颜色上的变化出现于宋代,由复色变为单色。唐代的艳丽和繁文缛节被一一舍去,色彩的重要性终让位于图形。与扎染、蜡染相比,夹缬的工艺更加复杂,因此经历唐朝短暂的繁荣后,到了宋代,这种印染工艺就逐渐消失了。

如今我们尝试向历史的长河中去追寻它的足迹,千年回眸间,一幅往日的辉煌景象赫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缸中染就千机锦,架上香飘五色云。每到晴日,飘浮的宽幅布条仿佛是垂挂的涓涓河流,演绎着生命的浩荡,铁锅里浓浓的染浆熬煮搅动,高大的竹架间隙里吹来缛热的风,亘古的太阳光一丝丝筛下来,照耀着原始的热情,也照耀出古代中国人的流行时尚。

古朴艳丽的沂蒙彩印花布是一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彩印艺术,充满着动感与质朴,曾经是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婚礼、祝寿等喜庆场合扮演着重要角色,装点着大众生活。

沂蒙彩印花布要经过打版、画版、刻版、调色、印色等五道工序,主要以大红、翠绿、桃红、紫、黄等色套印,图案富丽堂皇,民间通常以“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鸦青鹤顶红”来形容彩印花布的绚丽多彩,彩印花布题材多以牡丹、凤凰、荷花、富贵、福寿为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过去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沂蒙人民世世代代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在艰苦的劳作中,人们渴望获得生活上的富足与安宁,希望年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因此彩印花布常借助谐音、双关等,设计出麦穗、鲤鱼、元宝、钱币等组成的吉祥图案,如“连年有余”“花开富贵”“金玉满堂”等,寄寓人们对富足生活的向往。如“凤穿牡丹”,四朵牡丹花围绕中心的一朵牡丹排列于四角,两只凤凰穿梭其中,边缘装饰盘长纹等,代表了对家族兴旺、世代相传的美好祈愿。

在彩印花布的纹饰中,常见的还有万字纹、如意纹、葫芦纹、牡丹纹等,每一种纹饰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如意纹象征幸福与吉祥如意;万字纹则代表健康长寿;牡丹纹象征着富贵……这些纹样默默诉说着人们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寄托,从而也更加丰富了彩印花布的人文内涵。

沂蒙彩印花布植根于沂蒙文化的沃土,具有特定的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是沂蒙文化的重要载体。尽管它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它作为传统的民间工艺,一直在传承着。2016年3月,沂蒙彩印花布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沂蒙彩印花布:一花一色总关情

一匹匹彩布浸透着古朴的时尚。(资料图)正在晾晒的染色土布。(资料图)

采用夹缬工艺的唐代狮子牡丹纹古布。(资料图)

新闻推荐

走出去学习 沉下心思考

本报肃北讯为进一步提升审判质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干警廉洁意识,近日,肃北县人民法院组织全院干警30余人组成学习团,前往敦煌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做法。在敦煌市...

敦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敦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