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85后”法官王宁的成长故事

酒泉日报 2017-08-07 09:07 大字

2012年夏天,刚从北京大学刑事法硕士毕业的王宁来到酒泉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从青涩的“学术型”人才,经历基层法院、乡镇干部的历练和打磨,王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法官。

酒泉,梦开始的地方

每天早晨7点半,王宁就结束了短暂的运动,来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第一读”,这个习惯五年间从未间断过。

“当你知识架构越丰富,思维越开阔,对很多事情的理解程度便会越到位、越精准,而对于法官来说,准确公正地判定各种各样的案件,是靠专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支撑起来的,所以每天一有空我都会看书学习。”王宁说。

“来到酒泉之前,曾在甘肃支教的同学告诉我,这里法学方面的人才相对紧缺,是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地方。”出生在孔孟之乡的王宁,对酒泉有种亲切感。“酒泉这座城市还是很棒的,酒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超出了我的预期。”王宁坦言。

2012年7月,王宁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始了短暂的书记员工作。半年后,王宁被调到敦煌市人民法院做院长助理,开始了基层工作。而一年基层法院工作也让王宁受益颇多。

“基层法院直接面对当事人,直面最激烈的矛盾,这样的经历会帮我逐渐褪去只注重法条理论的思维定式,在强调法律效果的基础上更会考虑社会效果。”王宁说。

2013年7月到2014年12月,王宁在敦煌市肃州镇挂职副镇长。镇上的事情琐碎繁多,但每一件都是关系老乡切身利益的大事,从只钻研理论研究的“学术派”到能为百姓分忧解难的“多功能”乡镇干部。这一年半的历练,让他逐渐成熟。

法律是“刚性”的

在王宁的心中,法律很“刚”,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而作为法官,只有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才能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力。

2014年12月,王宁回到酒泉市中级人民法院,成为刑事审判庭的一名法官。

2015年,王宁接手一起刑事案件。该案件经历了两次审理,这已经是第三次审理。面对这样一个特殊案件,王宁比往常更加仔细、严谨。一遍遍翻阅案卷,不知研读了多少遍案件,最终他发现证据调查和取证阶段存在不妥,这直接影响了案件审判。

“拿着极其严苛的怀疑眼光去排除一切合理怀疑标准,去对待每一个案件的调查、取证、送检等程序,是对我们法官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法律的公正。”最终案件成功审理,这对王宁无疑又是一次经验积累。

这个案件,让王宁对情与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该案件被告人是个“85后”,正值青春年华,但最终不得不为自己鲁莽的行为埋单。从庭审到最终执行,王宁目睹了亲人间告别时最揪心的一幕,目睹了失去儿子的老人声嘶力竭的样子,面对这一幕幕,王宁第一次情绪受到影响。

“我是一名法官,但同时我也是个普通人,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案件,面对这些我只能强忍泪水,为那个年轻的生命深深惋惜。”王宁说。

这样凝重的情绪持续了近一个月,但王宁最终还是在法理中找到了慰藉。

“面对情与法时,这样的情绪是正常的,作为一名法官,我明白国家和法律赋予我的职责,捍卫法律的公正和权威是最首要的,更是支撑我最强的力量。”王宁说。

功崇惟志业广为勤

王宁自嘲性格有点吹毛求疵,案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用最精准、最专业的眼光去审视。三年间,王宁审理过的150余起案件,没有一件出现过被告人不满意或者不服从判决的情况,他用强大的知识储备和业务素质垫起了他职业高度。

工作之余,王宁最乐此不疲的事情便是和其他法官探讨案卷、交流学术问题。

“在市中级人民法院,我们年轻法官的观点理念能被很好地采纳,资深法官们也不吝赐教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经常督促指导我写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疑难案件的理论文章。”王宁说。

五年间的工作,王宁依旧保持初心,对知识的渴望,对刑事理论的研究并无丝毫减弱,对待每一个案件的严苛丝毫没有降低,反而随着积累愈加专业。

“功崇惟志、业广为勤,天平精准、司法公正,让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考验,是我对自己的承诺。”年轻的王宁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在酒泉这片土地上,在司法系统,保持最初的情怀奔跑着。

□本报记者王荣

王宁研读法学理论

新闻推荐

飞天故里鱼水情军民共建双拥城——敦煌市巩固提升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侧记

2016年,敦煌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成为甘肃省唯一县级双拥模范城。多年来,敦煌飞天儿女发扬“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继续谱写双拥工作新篇章,为建军90周年献礼,...

敦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敦煌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