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我们准备好了
文博会我们准备好了
本报记者李满福
今日敦煌,天之蓝,云卷云舒。
“跑出租多年了,第一次发现有些宾馆连我们都没听过。”
“这座小城市,变化一天一个样,一天比一天美丽,身为敦煌人,我无比自豪。”
“敦煌,越来越国际化了。文博会,将让敦煌再次远达世界。”
一位出租车司机,一位敦煌市民,一位国外游客眼中的今日敦煌,都是溢美之词。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还有两天就要在敦煌开幕。
9月18日一大早,踏进敦煌的第一步,就真切感受到了盛会“模式”:城市整洁,环境优美,氛围浓厚。当然,这里来去匆匆的市民更显自信。
一
金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敦煌的九月,好消息接踵而来。
踏着进入9月1日的钟声,已运行了34年、经过3次扩建的敦煌机场,新落成的T3航站楼顺利实现了转场运行。T3航站楼的建成投用,对文博会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将为拉动丝绸之路黄金段旅游业发展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发挥积极作用。
有着汉唐风韵的文博会场馆群,是敦煌市目前最气派的建筑群。曾几何时,地处阳关中路十字路口的那一尊标志性雕塑——“反弹琵琶”,让多少中外游客驻足;而今,离这尊雕塑不远的敦煌国际会展中心、敦煌大剧院和敦煌国际酒店等场馆,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这几处新建场馆,其建设速度,连当地人都发出惊呼:“你不惊奇?反正我惊奇!”
敦煌机场扩建工程综合办公室主任张同德算了一笔账:“类似工程施工时间一般要两年。但因为会期紧,工期压减至半年,我们必须提速4倍。”
头枕绵绵鸣沙山,面朝一片绿洲。一段彩色的景观大道,让敦煌的几处历史遗迹和现代人文景观“一线牵”。这段彩色的路径,尽管只有短短的32.4公里,但它让千年敦煌的过去和现在连得更紧密。
二
标新立异而又恢宏大气的文博会场馆群,是建设者留给这座城市永久的财富。而文博会组织方设计的部长圆桌会议、高峰论坛、文化年展、文艺演出等架构,是首届敦煌文博会吸引中外宾客的睿智之作。
论坛要论出水平,年展也要展出高度。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地,组织方做到了心中有数,这一点,从文博会各运行机构的合理运转就能看得出。
翻开已经成型的论坛方案,既有“和平合作”议题,又有“开放包容”议题;既有“互学互鉴”内容,又有“互利共赢”内容。这些论坛,也正是本届敦煌文博会留给世界讨论的话题。
当然,还有包括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今天和未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等,都将是各国嘉宾在敦煌发声的话题。
丝绸之路文化年展部分,来自世界各地的8000多件珍品,已经摆上了国际展区、中国展区、甘肃展区和专题展区的展台,等待各地宾客的光临。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次文化年展,通过汇聚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精品,展现丝路文化的多样包容、璀璨绚烂,与高级别论坛相呼应、相印证,将有力地促进文明互鉴、合作交流和共同发展。
三
举全省之力,集八方智慧。从筹备敦煌文博会的第一天起,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就以非常规的思路,为了共同的梦想,书写着一次次感动。
可以说,今天敦煌的精彩,离不开每一位建设者,每一位参与者。他们所处的岗位未必关键,他们可能是些“小人物”,可能没有豪言壮语,但在筹备敦煌文博会的大“棋盘”中,他们不可或缺。
敦煌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朱凌杰一大早出门,就和其他志愿者一道,不厌其烦地做一些“小事”,比如,劝阻电动三轮车不要上人行道,搀扶残疾人过马路,摆放自行车、清扫垃圾、擦拭垃圾箱等。在朱凌杰眼里,始终有许多该干的活,他觉得把这些活干完了、干好了,城市形象就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也提高了,文博会筹备工作就完美了。
王银泉是敦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委会运营管理科科长,这些天来,他一直担负着和文博会场馆建设单位中建八局的协调工作。他说,建设单位从沿海地方来的白白胖胖的小伙,现在晒得像咱西北的黑脸大汉。特别是有个项目经理,他的妻子生孩子,也没顾上照顾,到现在孩子已经半岁了,他还没见一面。
而今,敦煌所发生的美好变化,就是对他们付出的最大褒奖。
敦煌文博会的“大宴”已经摆好,只待宾客“入席”。
新闻推荐
日薄桑榆霞似锦——敦煌市社会福利院推进标准化试点工作小记本报记者沈丽莉10月31日上午,墙上的钟表指针刚刚走过8时20分,护工党金霞已穿好工作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核对人数,向上一班的同事了解看...
敦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敦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