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描绘丝路明珠新故事 ——敦煌文化人素描

甘肃日报 2016-08-29 00:00 大字

描绘丝路明珠新故事

——敦煌文化人素描

鲁勤学

王斌银

陆永玲

吕菊玲(前)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本报通讯员张晓亮

酒泉日报记者陈思侠 王丽君

在敦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写敦煌、塑敦煌、说敦煌、画敦煌、拍敦煌……描绘了一篇篇敦煌新故事。

我的老师是莫高窟

民间艺人,往往讲究师承关系。而当记者问敦煌彩陶工艺师鲁勤学有无师傅时,这位78岁的老人说:“我的老师就是敦煌莫高窟。”

陶艺的传承,要么在师傅的传授下刻苦钻研,要么自己苦学,鲁勤学属于后者。

“年轻的时候,我从宗教角度来审视莫高窟彩塑,没有升华到艺术层次。改革开放后,看到各国游客都喜欢敦煌彩塑,我才开始摸索敦煌彩塑工艺。”鲁勤学说。

56岁时,鲁勤学创办了敦煌彩塑厂。当时市面上都是石膏材质的敦煌彩塑,而鲁勤学认为只有用敦煌的泥土做出的敦煌彩塑,才具有敦煌特色。但要便于携带,就不能照搬石窟中的实心塑像做法;想不易碎,就得参考陶瓷的做法。鲁勤学跑遍了敦煌各个乡镇,终于发现泥沙冲到洼地沉淀下来的“澄拌土”最合适于制作彩塑。

手工塑原型、加工模具、泥土擀片、按压成型,最后将塑像从模具中取出修像、晾干、烧制、打磨、上色。完成一件彩塑,往往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刚开始烧制塑像时,小件还行,大件全炸开了。鲁勤学研究了三天三夜,发现原因是烧制前没有排出泥里的空气,导致受热不均,塑像炸裂。他跑到砖瓦厂取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烧制出第一批附着力强、着色好的陶制敦煌彩塑。

鲁勤学还参照莫高窟220窟隋唐壁画中描绘的桃形陶埙,精选阳关、玉门关一带特有的泥土原料,烧制出音色饱满浑厚的陶埙,广受中外游客的喜爱。鲁勤学凭着一股倔劲,让“自古敦煌不成陶”的说法一去不复返。

2015年,在敦煌市政府的支持下,鲁勤学在距鸣沙山·月牙泉景区700米的月泉小镇设了一个展厅,里面整齐摆放着数百件以精品洞窟里的经典形象加工创作的彩塑。

微电影展现敦煌元素

2015年,张自智的敦煌神韵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开张了,对于他而言,这就是梦想的开端。同年10月,由他编剧的微电影《五色沙》在网络上播出后获得好评,被称为“敦煌首部防艾反歧视公益微电影”。

“我不认为微电影是纯艺术,微电影是一种更易于与大众交流的语言。”43岁的张自智说。

作为一部公益微电影,《五色沙》把剧情与敦煌绘画艺术、敦煌名胜融为一体,既达到了宣传防艾知识、反歧视的效果,也宣传了敦煌。

“我想过拍电影、电视剧,也曾写过不少电影、电视剧的剧本,但是成本太高了,以我现在的能力很难完成。”经过慎重考虑,张自智选择了微电影。

创业途中的苦乐点滴,张自智认为是必经的历练。他曾认为拍微电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实际上并非如此。张自智说,去年7月拍摄《五色沙》时,天气特别热,为了拍好一个骆驼走过鸣沙山的镜头,他守在一处反复拍摄,烈日炎炎下,一个镜头拍了整整3个小时才满意。这部仅20分钟的微电影,完成拍摄工作就花了将近一个月。

“微电影在我们这里算是一个新兴行业,现在还处于开拓期,公司自开业到现在仅拍了两部微电影。不过,我已经写好一部《敦煌旧事》的剧本,正在完善,有机会一定将它搬上荧屏。”张自智说。

“很多人都会问我,微电影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可我坚信微电影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张自智表示,虽然微电影在敦煌发展得还十分缓慢,圈子也很小,但他依然决心扎根敦煌的微电影艺术圈。

“今年,为举办文博会,敦煌各行各业的人都很辛苦。我正在策划拍一部关于敦煌环卫工人的微电影,在反映他们辛苦的同时体现出敦煌人民的淳朴善良。”张自智说。

“舞”出飞天风采

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势如飞鹤,韵若散花,美丽动人的敦煌舞使敦煌文化再一次在舞台上大放异彩。领舞的人,是敦煌市文化馆群文辅导室主任,国家三级演员吕菊玲。

20多年来,吕菊玲致力于群众文化辅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舞蹈园丁的职责,也留下了一个个让人记忆深刻的飞天形象。

吕菊玲13岁通过招考进入敦煌市艺术团。在艺术团的几年中,她积极上进,常常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依然刻苦训练。教过她的国家二级演员胡少杨说:“吕菊玲是我教过的最刻苦、最勤奋,也是最努力的学生。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敦煌舞的未来。”辛苦没有白费,吕菊玲扎实的舞蹈功底使她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团里的中坚力量。

以敦煌莫高窟壁画故事为题材,以敦煌文化为基本元素,运用多种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吕菊玲先后创作编排了《敦煌伎乐》《荷花童子》等具有敦煌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大型舞蹈,成为整个“敦煌之夏”演出活动的亮点。同时,她的独舞《反弹琵琶》《牧民的喜悦》及双人舞《画窟情》等,形体轻盈、舞姿优美,如敦煌飞天一样翱翔九天。2001年,吕菊玲带领敦煌市艺术团部分演员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赢得了一致好评;2006年底,她又带领敦煌市艺术团演出队赴韩国进行了文化交流演出。

2009年,吕菊玲调入敦煌市文化馆,负责群文辅导室的工作。在敦煌曲子戏培训班里,吕菊玲悉心教授学员们戏剧动作、戏曲化妆、锅庄舞、敦煌民歌等。学员们遇到问题都会找她,每一次她都耐心细致地讲解、示范,直到学员听懂、学会为止。

为了敦煌舞,吕菊玲付出了很多:累计辅导新编节目300多个,演出8000余场,辅导基层文艺爱好者上万余人次……眼下,敦煌舞又从舞台走进了广场,吕菊玲仍是领舞者。

田园快板娱乡亲

盛夏的敦煌,茶余饭后,农民文艺舞台活跃了起来。锣鼓一响,吹拉弹唱,成了城乡居民乐意融融的喜事。节目观看久了,很多观众会发现一个敦厚的小伙子既主持节目又参加表演。后来,这个小伙子一出场,人们都会热情地喊起来:元宝来啦!

他就是敦煌市七里镇干部王宝华。

28岁的王宝华,有一个艺名:元宝。他自己创作、表演的快板,因为形象生动,诙谐幽默,加上敦煌方言,受到了群众的喜爱。

大学时代,在播音主持专业学习的王宝华开始喜爱上了快板和相声艺术,并和同学组建了曲艺社团——心灯话剧社,并经常在校内外组织演出,赢得了不少好评。

大学期间,王宝华自编自演了很多节目。但是他心里明白,仅仅是参加这些自娱自乐的活动,距离成为一名曲艺演员还相去甚远,必须得到专业演员的指导,才能真正走上舞台。

毕业那年,王宝华得知,郭德纲正招收学生。王宝华连夜整理行装,赶赴北京。经过层层筛选,他得到了郭德纲的首肯,如愿入围,从此开始了一年踏踏实实的学习。

从课堂到寝室,从周一到周末,王宝华练得如醉如痴,完全沉浸在曲艺艺术的海洋里。由于父母年迈,无人照料,王宝华回到了故乡敦煌。

播下的种子最终会发芽。在敦煌,王宝华遇到了老艺人“快板张”张涵。这位生前曾被中宣部、国家计生委表彰命名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十佳宣传标兵”的农民艺术家,成了王宝华的导师。

快板是一种说唱艺术,也被称作“顺口溜”。这是一种真正产生在田园的民间艺术。张涵不仅亲自教他,而且和他同台演出。慢慢地,王宝华的曲艺创作和表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多年的努力,使他凭借实力和成绩,加入了甘肃省曲艺协会。

一个诗人的家乡情怀

在敦煌繁华的城市边缘,有一条林荫小道。小道的东侧,是高大茂密的李广杏树、枣树和白杨树;西侧,则是昼夜奔涌的党河水导流渠。方健荣每天都会沿着这条小道上下班、接送孩子。

“静下心来,才能梳理敦煌这些年庞杂而丰富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出版敦煌\’项目的整理,让更多人了解了敦煌,宣传了敦煌。”方健荣说。近年来,在敦煌市图书馆一班人的协助下,方健荣主编出版了《敦煌印象》《大美敦煌》《敦煌花雨》《敦煌的诗》等书籍。

2014年,敦煌市确定在“出版敦煌”项目落实中推出一本普及本的《敦煌文化》。按照图书馆挖掘、整理、出版的工作性质和职责所在,此项工作交由敦煌市图书馆承担。这是一本全方位介绍敦煌文化,面向广大民众的普及性读物。

“这本书汲取了几十年来敦煌学的研究成果,并将其通俗化、大众化。”方健荣说。

十多年来默默无闻的坚守与写作,整理与编辑,青灯与黄卷作陪,在孤独与信念中,浩浩繁繁的几百万文字,都凝聚了方健荣的心血和汗水。

同时,方健荣从未间断自己的创作。在他的笔下,阳关、大漠、月牙泉、悬泉、沙粒、骆驼、葡萄、夜光杯等,这些具体的西部独特的意象和物象构建了一个让他的生命和灵魂在艺术世界里得以升华的平台。写了近20年的诗歌,方健荣的作品在各类文学期刊屡屡亮相。他的诗集《天边的敦煌》、散文集《一个人的敦煌》,浓缩了方健荣对家乡的赤子之心。

剪纸上的丝路韵味

在敦煌月牙泉小镇的西南端,有一家小小的店面。

第一次走进这家小店,店门敞开着,室内干净整洁,四壁挂满了形色各异的剪纸作品,中间的一张长条桌上,堆满了剪纸作品和剪纸用的纸。细细观赏这些剪纸作品,从飞天神女、反弹琵琶,到莫高窟九层塔、千手千眼观音,无一不是构图完整、意象新颖、刀法精细。尤其是其获奖作品《莫高神韵》《千手千眼观音》《飞天的故乡》等,更是裁剪巧妙、光彩照人。

这是一个剪纸艺术的世界,一个文化敦煌的剪影。这里的主人,是甘肃省副高级剪纸艺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克凤。

今年53岁的何克凤,家住敦煌市郭家堡镇七号桥村二组,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她自幼在祖母的熏陶教导下,与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的何克凤下定决心:要用剪纸改变自己的人生。她利用到敦煌文化馆培训绘画的机会阅读一些剪纸书籍,将书中的知识一一摘抄下来。后来她大着胆子,写信向一些剪纸前辈求教。没想到的是,他们都回信给她,为她释疑解惑,这让她欣喜万分。

剪纸剪得好不好,一靠起稿,二靠剪、刻。起稿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图形作为剪纸的图案,何克凤在莫高窟找到了答案。形神兼备、绚丽多彩的壁画,为何克凤的剪纸注入了灵气。莫高窟的400多个洞窟她几乎走了个遍,每到一处都细心观察、琢磨,尤其对壁画中完美的人物线条轮廓,她更是领悟了一回又一回。何克凤持之以恒的劲头,感染了在莫高窟工作的艺术家们,她绘制的手稿得到了画家们的指点。为了不耽误家务和农活,何克凤经常是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熬夜搞剪纸创作,时间一长,眼睛就落下了干涩流泪的毛病。

近年来,何克凤创作的《飞天的故乡》获得甘肃省民间艺术展览会二等奖,《莫高神韵》《千手千眼观音》等作品,先后在省级、国家级剪纸展会中获奖。2006年10月,她被评为甘肃省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副高级剪纸艺术师。

用画笔守护艺术瑰宝

2000年,一次机缘巧合,陆永玲在莫高窟听到一则壁画故事。那个关于玉兔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她。“当时,我一遍一遍地看,回到家后感觉那些场景活生生地在脑海中显现。”陆永玲说,她拿起画笔仅凭儿时的绘画功底就画出了脑海中的壁画故事。

这支画笔一拿起就再也没放下。

就在那一瞬间,陆永玲与敦煌壁画结了缘,为更深地了解、学习临摹敦煌壁画她四处奔走。“开始学画时,我对绘画只停留在儿时的水平。从学木版画到在纸上临摹敦煌壁画,再到如今在布上作画,每一步都很难。十几年过去了,我的三位老师毫无保留地教我,让我对未来的路充满信心。”

“学习绘画的这些年,我明白了每个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画风,我也要将所学融合起来,创出自己的画风。”在创作过程中,陆永玲学习运用敦煌壁画的色彩、线条,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重彩技法,不断提炼、组织,在造型与构图中表现图式美感。

为了让画面更加形象逼真,陆永玲曾尝试用麻袋抹出石色后再用矿物颜料作画,这样的作品跟壁画极为接近但质感却不太好。

一次学习中,陆永玲得知山西有一位艺人在布上画唐卡、壁画获得成功,便开始尝试在布上作画。“布上作画不比纸上,从选材到固色,完成一幅作品工序多出了几十道,但是为了画面的效果这些都不是事。”陆永玲说,布上作画仅打底色就需要十几遍,打一遍底色勾勒一次线条,这样繁琐的工序需要极大的耐心才能完成。但是完成作品后可以看出来,比起纸上,做旧的布面色彩对比感和画面厚重感都更加强烈了。

“现在,临摹敦煌壁画的民间艺术家很多、也很分散,我希望在技法上、颜料革新上、画风上都能创出属于自己的临摹手法,也希望敦煌壁画临摹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认识我们敦煌的艺术瑰宝。”陆永玲说。

陆永玲的作品多取材于敦煌壁画,从她的画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两年前,陆永玲在敦煌开了一家工作室,室内摆满了她临摹的敦煌壁画作品。大多数时间她都待在工作室里作画,画画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用镜头定格美好瞬间

鸣沙山下、月牙泉边,大漠腹地、戈壁边缘,无论是在清晨的薄雾里,还是在落日的余晖下,时常有一位瘦弱的摄影人,背着沉重的摄影包,与众多摄影爱好者一样,用镜头定格着敦煌这个戈壁小城的美好瞬间。

他就是王斌银。当过老师,做过记者,如今在机关工作,无论职业如何转换,他都不曾放下手中的相机。

“其实,搞摄影是件苦差事。”王斌银说。2015年元旦,趁着假期,王斌银扛起设备独自前往雅丹拍摄戈壁日出、日落和星空。整整三天,他一个人守在戈壁滩,等候最美的星空出现。

“凌晨一点,周围没有一丝光亮,我一手拿着石块,一手持着相机,在戈壁滩上守候,当最美的星空出现时,我忘记了恐惧,只为记录下那最美的瞬间。”王斌银告诉记者。当那三组戈壁星空的照片被各大媒体争相转载时,当论坛内的外地游客表示被戈壁美景震撼要来敦煌旅游时,快乐充盈在他心间。

2014年12月,敦煌市突降大雪,那是几年来敦煌下的最大的一场雪。王斌样兴奋地立马背起装备去选景拍照。

“月牙泉边不仅有美不胜收的雪景,还有骑骆驼、打雪仗的游客。那次我真是去对了,那组照片当晚在网上一发布就被转载了5万多次。”王斌银兴奋地说。

“敦煌大漠戈壁日落美景令人如醉如痴”“实拍敦煌那场令人惊艳的大雪”“醉美夕阳·绝美星空——实拍敦煌三危圣境璀璨星空”……经过多年的自学和实践,王斌银拍摄的敦煌美景组照逐渐在网上火了起来。他创建的“敦煌旅游”博客点击量达到32万人次,拍摄的照片也被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等媒体及网站转载。

2014年,王斌银开建QQ群“敦煌摄影群”,目前,加入其中的摄影爱好者有500人。王斌银还和几名摄影爱好者一起创办了“印记敦煌摄影俱乐部”,为摄影爱好者们搭建了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

“我的所有假期都奉献给了摄影,我最爱的事情,就是扛着相机记录敦煌的山山水水。”王斌银说,通过手中的相机、通过美景照片向更多的人宣传敦煌是他觉得最重要的事,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以不同的形式来更好地宣传敦煌。

(压题照片: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本报通讯员张晓亮)

新闻推荐

梁言顺在敦煌调研文博会氛围营造工作

梁言顺在敦煌调研文博会氛围营造工作本报敦煌8月26日讯(记者张春生通讯员周斌全)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梁言顺今天在敦煌调研文博会氛围营造工作,并主持召开座谈会,讨论审定敦煌文博会社会氛围营...

敦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敦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