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探索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新模式
本报记者 庄俊康 通讯员 裴海东
农用地膜良好的增温保墒效果对农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随之而来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近年来,敦煌市积极探索出了龙头企业带动、民间站点利用、村级物业服务三种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新模式,使农田“白色污染”治理初见成效。
促进了农作物增产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农用地膜在敦煌市农业生产中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至今已有30多年时间。“地膜对农作物的主要作用是增温、保墒和除草”。敦煌市种植大户马斌是最早尝到甜头的人。
农膜技术迅速在敦煌市玉米、棉花、瓜菜等农作物上推广普及,增产效果十分显著,蔬菜平均增产30%—70%,瓜类增产30%—50%,棉花增产30%—40%。市农技中心主任全亚明介绍说。截至2015年,全市地膜覆盖面积达到30多万亩,年地膜使用量1925吨,随之而来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据实地调查,棉田30厘米深度耕层地膜残留量过高,平均每亩含残膜达到5.8—12.6公斤。
废旧农膜回收历经三个阶段
全亚明介绍说,30多年来,敦煌市的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经历了三个阶段。
1989年以前,因覆膜技术正在引进、试验、推广,其回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依托供销部门的废品收购网点进行收购,但多数采取田间地头焚烧、掩埋的办法进行处理。
1990年到2000年,废旧农膜进入了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视野,但大多以简单回收加工低层次的塑料颗粒、碎片出售为主。由于设备简陋、加工粗糙、市场销售不畅,企业经营很不景气,大多数经过市场竞争而倒闭转行,导致田间废膜有人收购就卖、无人收购就埋的现象泛滥。
从2001年到现在,经过优胜劣汰,该市现存规模不等的5家废旧塑料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敦煌市合顺地膜回收公司经理王礼介绍说,他们将回收来的地膜就地加工成塑料颗粒,年加工700多吨塑料颗粒,通过回收和加工,废旧地膜得到了再利用。
探索出三种回收利用新模式
今年以来,敦煌市农技中心以村为最小单元,与废旧农膜回收企业签订了包片回收责任,明确回收区域,检查回收任务的落实,逐步实现了废旧农膜回收全覆盖。对拒不履行回收责任的加工企业,采取取消今后申请国家和省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补助资金的资格,并依法追缴补助资金。自开展三春生产和秋季废旧地膜集中清理整治行动以来,共回收废旧农膜2140吨。
同时,探索建立健全了全市村级废旧农膜回收网点,设立专人、专管收购工作,在全市农膜覆盖区域设立16个回收网点和10个临时性收购网点及5个流动回收组。市农技中心环保站与企业签订废旧农膜回收协议书,做到分工明确,回收区域清晰。通过省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补助资金与回收协议挂钩,使企业对承包区域内废旧农膜做到应收尽收。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办了第一届“敦煌雕塑班”。泉州工艺美院敦煌雕塑班是从敦煌市参加全国普通高考中择优录取,单独组建的一个“雕塑班”。考生自愿报名并被学院录取的,每人可享受敦...
敦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敦煌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