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文化心声
共同的文化心声——内地港澳文化界座谈会小记
共同的文化心声
本报记者 李满福
鸣沙月牙交相映,两岸三地共增辉。7月24日,参加“艺海流金——走近敦煌” 文化交流活动的内地、港、澳艺术家,在敦煌市举行座谈会和联谊笔会,分享中华文化的精美成果,寻求交流合作的广阔渠道。
座谈会上,香港康文署文化节目总经理唐敏女士首先发言,她回忆了1993年第一次来甘肃采风的情景。就是此次采风活动,使她将“敦煌古乐”“太平鼓”和“花儿”等标志着浓郁甘肃符号的文化产品引入香港市场。此后,她又先后3次来甘肃考察。她说,敦煌是“沙漠明珠”,香港是“东方明珠”,两地都肩负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重任。希望今后能扩大交流合作领域,在合作质量上有新的提高。
香港水彩研究会会长沈平先生说,他之前看过中国画院、甘肃画院举办的一些展览,发现有很多作品有敦煌元素,感到无比兴奋。此次敦煌之行,是净化心灵之旅,是一次文化“朝圣”。看到莫高窟的壁画时,他激动得落泪了。“希望更多中国画家到敦煌来,但不是简单地临摹壁画,而是要学习前辈画师们的精神。”沈平说。
澳门华夏文化艺术学会会长关权昌先生年过古稀,是一位在澳门特区有影响力的老艺术家,多次应邀来内地参加文化交流活动。他说,此次甘肃之行受益匪浅,对他今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希望能经常举办此类活动,加深内地与港澳文化界的交流,共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香港舞蹈联会副主席罗耀威说,古人用数千年造就的文化令人感动,如果没有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热爱和坚持,就不可能看到今天眼前的一切。30年前他就看过舞剧《丝路花雨》,这次又看了,老版本、新版本都很精彩,这缘于一种坚持。
中国国家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辅民先生,是一位甘肃人。他说甘肃文化资源丰厚,民间艺术资源体系也很丰厚,对画家来说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地方。这是他第一次和这么多的港澳艺术家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希望他们以后能多来甘肃,深入民间,更多地了解灿烂的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他说:“这里能给艺术家带来灵感。”
香港雕塑学会会长朱达成说,在省博物馆参观时,他围着“马踏飞燕”展柜转了5圈。“百闻不如一见”,他发现了飞马所踏的燕子正回头啄马蹄这一细节,这里可以看出鸟也有一种情结。在雕塑家眼中,燕子不仅是基座,而且被赋予了生命的感觉,令人感动。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2位内地、港澳艺术家侃侃而谈,交流此次甘肃之行的收获和感动。
会后,艺术家们举行了联谊笔会,相互切磋并留下了珍贵墨宝。
新闻推荐
12月2日,一场降雪将鸣沙山月牙泉装扮得美丽如画。当日,受新疆东移冷空气和降水云系的共同影响,敦煌市出现了降雪天气。本报通讯员 张晓亮...
敦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敦煌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