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共建诗画村 同心同筑振兴梦 ■记者 刘项清 通讯员 盛超 吴静 张颖 摄影报道
广场一角
酿酒工艺
乡村小院
忠魂谷纪念园
越峰梯田
骑行团来了
旅游打卡地
越峰落雪
以水为魂
流水潺潺
三市交汇
忠魂谷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清晨,邹东的小山村,伴随着孩童稚嫩、清澈的嗓音,朝霞洒落在越峰山上,落在幸福河里,波光粼粼。村里互助养老院里晨练回来的张大爷,和老伙计们吃着热乎乎的早饭;采茶的工人,开始准备工作;农家乐里也准备迎接新的客人,好一番新时代乡村振兴幸福的景象。邹城市城前镇越峰村党支部书记相瑞兵走在乡间的路上哼唱着“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越峰村,恰处济宁、临沂、枣庄三地交汇处,是远近闻名的“一脚踏三市”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尼山抗日根据地指挥部所在地,是邹城、平邑、山亭、滕州、曲阜、泗水、宁阳7县的军政指挥中心,鲁南根据地的核心地带。村内群山连绵、溪水潺潺,拥有保留完好的抗战遗迹和遗址8处,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村庄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以“文”为魂、以“旅”为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2020年人均纯收入突破2.6万余元,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景村融合、产业兴旺的发展道路。
踏进越峰山景区,淙淙流水在假山掩映下奏出一曲乐章,“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八个大字深深嵌入碧瓦红墙,枝头熟透了的红柿子随风摇曳,煎饼房、豆腐坊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隔壁的老酒坊飘出阵阵醇厚的酒香……据了解,今年以来,城前镇将越峰山景区提升项目列入全镇百项重点工程,通过河道、道路综合治理,完善配套设施,将数百烈士埋身的忠魂谷与拥有明清时期房屋建筑的古村落紧密结合,做强“大景区”格局,丰富村庄旅游内涵。河道、上山公路等工程的实施,将红围子、防空洞、忠魂谷等红色文化资源串点成线,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与精心打造的人文美景实现有机结合。项目已初步投入使用,预计年可接待游客10万人次,带动200多名村民实现就业创业、增收致富,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特色旅游,推广生态种植守好青山绿水。越峰村山地面积多、水资源相对缺乏,过去种植的地瓜花生卖不出好价钱,村党支部坚持乡村特色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带领村民发展大樱桃、蓝莓、茶树种植。蓝莓从一开始的个人种植,到如今350多户群众联合种植300多亩,纯收入达700万元;大樱桃种植面积300亩,纯收入300多万元。“我承包了50亩樱桃园,科学管理、精心管理,一到周末,城里的游客们都来采摘,供不应求,这不,我也刚买了小汽车。”特色种植的第一批受益人之一、邹城市城前镇越峰村种植户徐立平兴奋地告诉笔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秋日的越峰村,硕果坠满枝头,冬桃长势正好,茶园里孕育着新的希望。为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坚定村民发展特色种植的信心,越峰村坚持党建引领,成立了合作社,靠上服务帮助村民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将进一步带动全村乃至周边村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壮大。
看得见景,更要留得住人,城前镇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郑显利表示,下一步,越峰村将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加快建设越峰民宿、灵泉茶园、越峰非遗等三产业态,依托生态文化资源、传承发扬红色文化基因,在传统古村落开发建设与乡村旅游、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着重培育自身产业,逐步打造远近闻名、景色宜人的古村落风景区,成为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排头兵。
新闻推荐
省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邹城市总队携驻香城镇小队、中心店镇小队,主动担当作为,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邹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