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臂开荒点亮绿色梦 他为好日子播撒新希望
本报记者 苏茜茜 通讯员 罗灿
从2000年起,王德红决定揣上所有积蓄去复垦荒山,到后来失去左臂,他也没有改变初衷。在3000亩的荒山上植树造林、架桥修路、筑坝治水,昔日草木稀疏的荒山如今变成了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的花果山。大山回报了他,他也开始回报更多人。多年的坚持和乐于助人,王德红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济宁市劳动模范”、“济宁市农业实用人才”、“邹城市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
承包荒山,走上播绿之路
王德红出生在邹城市香城镇王邱村的一个普通农家,自幼父亲去世,母亲在他六岁时远嫁他乡,此后王德红便与奶奶相依为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庭的不幸塑造了王德红自强不息、勤劳朴实的性格。1984年,17岁的王德红花300元钱在村里办起了第一个玻璃五金店,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7年,王德红到洪山村走亲戚,看见洪山面积很大,岩石裸露,野草荒芜,感觉闲置着很可惜,当时就萌发了承包的念头,可苦于没有门路就搁置下来。机会终于来了,2000年,洪山村公开发包洪山,几天过去了,无人问津。王德红从亲戚那里听说之后,决定承包洪山。亲戚朋友纷纷反对,说他放着好好的田不种,却跑到人烟稀少的荒山上当“山大王”,连一直支持他的妻子也极力反对。王德红一再对妻子说:“如果花10万元买一部车,十年后就会报废,更谈不上社会价值。如果在山上栽10万棵树,不仅可以绿化荒山、造福社会,还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多次耐心细致地劝说,他终于得到了妻子、家人的理解。
纵有不测,依然坚守在大山
正当王德红大张旗鼓地整治荒山时,祸事却降临到了他的身上。2006年的夏天,刚下过雨,在看树苗的途中王德红不慎掉进了一个深沟,因通讯不便,失血过多,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从此永远失去了左臂。面对沉重的经济压力和身体残疾带来的痛苦,王德红一度也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但当他出院后再一次站在山顶,看到曾经倾洒过无数心血的荒山已经渐渐被绿色所覆盖,看到一棵棵栽下的树苗在阳光下奋力地生长,他再次坚定了信心。
后来,经过多方的帮助和支持,他创立了“山上林果飘香,山中垂钓休闲、山下特色养殖”立体经营模式。同时,他还利用山坳、平地、林间地等区域,全部发展特色农作物种植、特色养殖等,科学的产业布局不仅为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也为往日的荒山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回报社会,带动残疾人致富
“从失去胳膊的那刻起,我真正体会到了残疾人的生存艰难。我们要继续生活下去,就必须要自立自强,有勇气面对一切困难。”王德红说。
2009年,王德红成立了“洪山生态园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以洪山生态园为基地,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提供就业平台。2014年,王德红成立了邹城市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每年可培训各类农村残疾人300人,可帮扶100名残疾人创业,辐射带动200户农村残疾人家庭脱贫致富。
如今的洪山面貌焕然一新,山上郁郁葱葱、绿树成荫、花果飘香,有桃、杏、梨等果树7万余棵,各种用材林36万余棵,森林覆盖率达95%,经常有游客来这里钓鱼、旅游、野摘。谈起今后的打算,王德红说:“我要围绕着这片生态园,发展农家乐,再办个开心果园,让大家吃笨鸡、尝野菜、认领果树,把洪山建成一个绿色乐园。”
新闻推荐
“五一”假期,济宁市各地在细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全市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景区人气暴涨、秩序良好,假...
邹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城市这个家。